在阅读中释放自己的声音

时间:2022-05-01 11:24:55

在阅读中释放自己的声音

【摘 要】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开展有个性的、具有生活化的语文活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为构建起学生完美的人格奠下基础。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正式颁布,其中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是课程改革突出的新理念。爱因斯坦说:“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语文是人类思想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一特征更决定了它在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应当更能体现个性的培养和心灵的解放。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更为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追求学习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1.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什么是个性化阅读?近年来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阐述,一般来说,主要是指能够反映学生个性的开放式阅读,有人解释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和基础、课文的特点、教师的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1 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个行为是受阅读者自身的阅读目的所支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时阅读一篇教材,教师有其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其不同的搜索、处理信息的学习目的,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选择正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反映。

1.2 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

1.3 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个性化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强调最终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1.4 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渗透进了个人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除了尊重文本作者和教师的理解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经历去理解文本的内容。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是个体活动,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阅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采取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使其提升的有效策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我们说一个学生懂了一篇文章,说明学生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学生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成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话的主体应该有三个:一是文本作者,一是教师,一是学生,三者的交融沟通就会产生真正的阅读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新旧知识、生活认知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只有这样,学生阅读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同样,也只有在辩论交流中实现相互认可,才能进一步体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欣赏自我,也随之得以提升健康的人格情感!

2.2 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甚至会产生偏差、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学生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2.1 注意阅读情景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拨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尊、好奇、成功探索的欲望、情趣已建构。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我提出问题:“你们的父母爱不爱你们?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爱你的?”有的说自己生病时,父母深夜冒雨送自己看病,一直守到天亮;有的说母亲深夜里还在为自己打毛线;有的说看见母亲在冬天凌晨五点钟到自家的包子店揉面,等到把冻硬的面揉软,她常常是满头大汗,双手通红……到这时,学生的情绪慢慢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仔细回想对自己的深爱,以前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此刻才体会到其间饱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再鼓励阅读课文,畅谈学习的感受。这样,阅读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我发现、感受课文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成功学习及实现自我认知价值的健康情趣。

2.2.2 注意设计并应用探究性的问题。为让学生阅读更充分、更深入、更具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特别具有模糊性。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因此探究性的问题应具有个体的张扬性,答案避免唯一性,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可容学生个体的经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探究。探究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认知作更深层的思考、研究的疑点。例如:《社戏》一文,学生在个性话题的交流中能达成疑难话题,即:为什么“迅哥儿”难忘那夜并不尽兴的社戏和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引导学生解读自己共识的探究题,事实上远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学生阅读思考更具有探究的主动性、直接性、情感性。

2.2.3 注意读写链接。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在内容情感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教师应据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动机与主观能动性上鼓励学生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多积累,多品悟,多表达,并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将个性阅读导向深入,而且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颤动。

2.3 运用个性化的阅读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珍视独特性个体阅读体验,要做到“三重三轻”。

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重肯定轻否定。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

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岂能就下其得不出真理性的结论呢?人的发展潜能巨大,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3.1 个性化阅读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叶澜教授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应该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重要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阅读就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很好途径。

3.2 个性化阅读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育专家如是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而课堂则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灵性、生成性和丰富性。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收稿日期:2013-04-02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中职学生英语弱科现象的转化工作 下一篇:农村英语教师如何教会学生用语音来拼读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