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

时间:2022-05-01 09:48:39

浅谈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

摘 要:近日,“且行且珍惜”一词语在网络间迅速走红。本文简要梳理该词语走红过程,分析了“且行且珍惜”该词的原始含义为:一边漫步人生之路,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体会生活,学会互相珍惜。还分析了迅速衍生出的不同版本,进而分析该词走红的原因。

关键词:且行且珍惜;不同版本;原因

近日,在网络上,“伊体”标语“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一夜间迅速走红,全文中的“且行且珍惜”一词也随之在网络间迅速窜红,成为“伊体”的标志性标语。本文将从该词语的走红过程、不同版本、走红原因等几个方面分析。

一、走红过程

该网络词语出自于,2014年3月31日马伊在微博中回复老公文章出轨事件。该微博全文为:“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文章和马伊的微博虽然是在零点发出的,但是文章的微博在12小时内的转发评论数将近240万,超过了歌王天后王菲离婚时发出的微博所创下的纪录。而马伊的微博转发量以及评论数也达到了125万。进而有网友寄语到:“刷微博虽易,破纪录不易,且破且珍惜。”就这样,随着文章姚笛婚外事件的曝光,“且行且珍惜”成为众多网友吐槽调侃的网络热词。

二、含义分析及不同版本

对于“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这句话的理解,一些人认为这句话是对多首古文诗句的改写,古文诗句大致为:“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意指虽然恋爱容易,但是结婚是不容易的,即使分离也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深厚的情感,就要珍惜我们之间的感情。

笔者先解释下“且行且珍惜”的含义。“且行且珍惜”中的“且……且……”,从字面上解释为“一边……一边……”,因此,该词语可以理解为:一边走着,一边珍惜着。“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不同的解释,分别为走;古代指路程;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为;可以等意思。在这里意指人生路上的过程,“珍惜”意指对于往事的态度,告诉我们需要保持留恋之态度,感激曾经的人与事。因此,按照现代汉语里的解释,“且行且珍惜”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一边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体会生活,学会互相珍惜。

然而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在古代汉语里,“且”在古文里的解释有:将要;应当;该当这三种意思。因此这句话字面上可以又理解为:我们将要离别,应当互相珍惜。在这种解释中,“且行且珍惜”包含着“好自为之”之意。

在这里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理解,毕竟该句话的前半句还有“恋爱虽易,婚姻不易”,因此,综合一句话来看,对“且行且珍惜”的正确理解应改为:一边漫步人生的道路上,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体会生活,学会互相珍惜。

随着马伊微博回复的传播扩散,网络间迅速衍生出各种“伊体”的网络语。网络上大致有以下这些不同的版本:

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

创业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

网站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

读研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失业虽易,求职不易,且行且珍惜

拜师虽易,情分难分,且行且珍惜

创业虽易,坚守不易,且行且珍惜

醒来虽易,起来不易,且行且珍惜

选择虽易,坚持不易,且行且珍惜

失业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生存虽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上课虽易,听懂不易,且行且珍惜

承诺虽易,履行不易,且行且珍惜

上班虽易,休假不易,且行且珍惜

认错虽易,改错不易,且行且珍惜

虽易,转正不易,且行且注意

回家虽易,坐车不易,且行且注意

……

分析以上诸多版本发现:不同版本都是严格遵循“伊体”标语的形式,即“XX虽易,XX不易,且行且珍惜”或“XX虽易,XX不易,且X且XX”。无论语言内容如何变化,形式依旧保持不变,这是各种版本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各种版本出自不同人、不同职业之口,所传递的情感各不相同。例如:“读研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出自考研同学,意味着考上研究生容易,就业不容易,一边学习一边珍惜吧;又如“生存虽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出自白领,反映出生活的苦楚。总而言之,借势“且行且珍惜”的迅速蹿红,不同版本也随之蹿红,用来表达人们的不同情感,其中也蕴含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调侃意味。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网络社会这面大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且行且珍惜”在很短的时间内网络上出现诸多版本,网友们利用“伊体”标语的格式或原文来调侃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之前流行的“甄体”、“元芳体”等网络流行语一样,都是对现实生活情感的反映。“且行且珍惜”更是应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不同面,进而引发网友们的吐槽,对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调侃。因此,“且行且珍惜”以及不同版本都从侧面反映出网民面对现实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

参考文献:

[1]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王德春.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中国画留白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下一篇:三维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