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时间:2022-05-01 08:19:10

近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逐步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学术水平还不高。更深入且有突破性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既要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还要有突破前人研究范式的学术勇气。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述评

作者简介:喻忠恩(1970-),男,江西彭泽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30-06

黄炎培(1878-1965),著名教育思想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奠基人。作为一位极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渐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在历史中形成的巨大影响使然。教育思想理论家舒新城曾说过:“中国近现代各种教育思想在实际上之影响,无有出乎职业教育思想之外者。”[1]鉴于黄炎培在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所处的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黄炎培理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在一个学术研究已恢复正常的时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而职业教育发展又面临着内涵发展乏力、改革举措低效等现实困境,人们迫切需要从前人的思想、理论与智慧中寻找答案或参考答案。

简言之,不管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如何、采取何种发展策略,是“照着做”还是“接着做”,近代职业教育思潮及其代表人物黄炎培是我们不应也无法回避的课题。因此,整理、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对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不无裨益。

一、成果综述

关于近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笔者从论文、专著(编著)、文集以及资料整理等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一)学术论文

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中,数量最大的当属期刊论文。在中国期刊网收录自1980年至今的相关论文库中,输入关键词“黄炎培”,搜索到的文章数达到2299篇;输入篇名“黄炎培”,可搜索文章915篇;输入篇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可搜索文章647篇。从论文数量来看,黄炎培研究弱于同时代的蔡元培、陶行知、梁漱溟等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但远多于张伯苓、晏阳初、蒋梦麟、陈鹤琴等人。由此可见,黄炎培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对象,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又是黄炎培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外,国内还出版了一系列论文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朱宗震等主编的《黄炎培研究文集》。该文集首辑于1997年出版,到目前已出版四辑,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收集了不同时期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或实践研究的。2007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整理了由潘懋元、田正平、范唯、马树超等国内教育学界专家学者撰写的12篇文章,编成论文集《溯源与创新――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进新时期高职特色发展》,这些论文基本代表了这一时期教育学术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系列不同时期的黄炎培职业教育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其中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参与编辑的有,1987年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专刊(1987)》,1988年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的《黄炎培先生诞生110周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70周年纪念刊》等。由地方中华职业教育社或有关研究机构组织的研讨会的论文不在少数,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没有公开在纸质期刊发表或结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研究著作

对黄炎培教育思想体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的专著是田正平的《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其中有专章讨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的内容、发展阶段以及特点。许纪霖专著《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是作者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做的个案研究,在部分章节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范旭欣专著《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陈广庆主编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红旗出版社出版,2006)、唐永泽主编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分别系统地介绍、分析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发展轨迹、基本特点以及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意义。

一系列关于黄炎培的综合性的研究也多涉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如王华斌的《黄炎培传》(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上海浦东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故居管理所的《黄炎培在浦东》(红旗出版社,1995),王华斌、王燕子的《黄炎培》(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陈伟忠、杨正德的《黄炎培故事》(文汇出版社,2000),尚丁的《黄炎培》(群言出版社,2012),谢长法的《黄炎培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黄方毅的《忆父文集:黄炎培与周期率对话》(人民出版社,2012)。这些综合性著作(编著),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作品,主要对黄炎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写实性的描述,但其中亦不乏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以及珍贵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资料。

另外,由于黄炎培在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几乎所有的中国教育史著作都要不可避免地论述到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其中多数相关论著中大多单列章节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介绍与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田正平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郭齐家的《中国教育思想史》,黄嘉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陈学恂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王炳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熊明安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以及李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

(三)资料整理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四卷本《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是迄今为止国内收集黄炎培教育作品最齐全的资料工具用书,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前后,还有一些文选性质的工具书出版。代表性的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田正平、李笑贤的《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成思危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红旗出版社,2006),冯克诚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中华职业教育社安徽省分社、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的《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等。这些文选收录了黄炎培自1907至1949年间的重要代表作,内容涉及论文、演讲、书信、报告、序跋、诗歌以及部分著作的节录。

此外,1985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了许汉三编纂的《黄炎培年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华文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的《黄炎培日记》的整理出版(截止于1949年底)于2008年出版发行。同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等整理编辑的《黄炎培来往书信选辑》于2008年作为内部资料印行。这些资料的整理出版,极大地丰富了黄炎培研究的史实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站是一个受众面广、信息包容量大的载体。“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资料文库”、“黄炎培纪念馆”等网站也为黄炎培研究资料的整理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些网站也不仅提供了定数量可观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相关史料,也为国人了解黄炎培及其普及黄炎培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研究特点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从最初的“学院派”研究逐渐向“大众化”研究过渡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研究阶段的时效性

从总的趋势来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增长的态势,但是时效性非常明显。从中国期刊网文库所收录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上看,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以及黄炎培诞辰130周年前后,比较集中。其中,仅2009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多达151篇;而专著和资料出版也比较集中于2006-2008年。最近几年,无论是、专著出版,还是资料整理,都处于下降的态势。

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不断地坚持向前推进。与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及其思想研究相比,这种时效性、波动性比较明显。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我国当代学术界跟风式研究的学术风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还未进入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研究群体的多元化

高校教育理论研究界尤其是教育史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较早也较深入地开展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范式。他们包括国内几大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或历史专业博士、硕士点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代表性的学者是田正平、熊贤君、高奇等。不过,由于年龄精力、学术旨趣等方面的原因,能够持续续坚守在这一领域的中老年专家学者已经越来越少。

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撰写了这一领域的学位论文。相对而言,这些专业人员具有理论功底、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态度等方面的优势,他们的研究成果数量虽然不算多,但其研究成果史料扎实、立论有据、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在当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领域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与影响。

近些年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极力推动之下,各级地方中华职教社分社的日益增多,其成员规模也快速扩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理论研究,类似“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所”或“中心”之类的研究机构日益增多,研究黄炎培思想与实践的队伍也开始不断壮大。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近十多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也加入到这一研究群体中来,从而大大充实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队伍,同时也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三)研究内容的细分化

如前所述,前期的研究体现了明显的专业化、“学院派”特征。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拓荒者”,他们的研究路径主要是,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大背景,在黄炎培原著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做基础性的、宏观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发展阶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特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等。

近些年来的研究内容明显出现了“细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需要在原有基础性、宏观性的研究范畴之外寻找更多的新领域、新角度以求自身的学术研究空间,因此尽管研究领域的选择面在不断地扩大,但着力点却越来越微观。从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专著(编著)来看,研究者除了少数继续试图深化老一辈专家学者前期的研究外,更多的研究是在做“填补空白”的工作,即将研究兴趣点放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前人没有涉足或研究比较薄弱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取向的“务实化”

如果说前期的研究者更注重对原著文本的解读与研究,近些年来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经世致用”,即更多结合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相关研究。很显然,这与职业教育在当前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密切相关,人们试图从前人的智慧中得到启发而去解决现实中的职业教育发展难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标题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意义”或近似标题的是发表数量最的论文,也是学位论文以及专著(编著)的重要内容。比如,针对当下职业教育关门办学、人才培养不高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根据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要求,试图推动旨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大职教”的发展。又如,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偏差问题,许多研究者结合黄炎培的个性发展人才观,提出从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此外,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三、存在问题

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界对于黄炎培的熟知程度,说到了言职教必称黄炎培的地步是不为过的。但毋庸讳言的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还很不成熟,绝大多数的论文、专著(编著)的学术水平不高,非但没有真正深刻地认识到黄炎培的思想真谛和精髓,反复阐述一些业已成为常识的理论见解,同时不可避免地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给忽略了,从而呈现在今人面前的黄炎培仅仅是一位见解平庸的教育者形象。

与前述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及其思想研究相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质量还有较大的距离;与黄炎培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也还存在着明显的水平差距。既缺乏像朱宗震、俞润生这样功底扎实且相对专注于黄炎培研究的学者,也缺乏像《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许纪霖著)、《黄炎培与国民参政会》(王凤青著)这样系统而深入的高水平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深入。这种初期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创性不足

较早期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成为了后人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无形的障碍。从现有研究成果的观点、结论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者绝大多数缺乏基于独立思考之上的原创性,在对作为学术界权威人士的早期研究者的解读亦步亦趋中迷失了全面、深刻认知的方向。

仅以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研究为例。这是近年来学术界试图深入讨论的重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只强调黄炎培所论述的职业教育“社会化”要求,即职业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而对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形式社会化、多样化要求没有足够的关注,更忽视了黄炎培当时所强调的以改造社会为职业教育创造环境的原意。事实上,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背景下,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之时更强调的是后者。诚然,在此之前的学术前辈确未曾系统地论述过这个问题,但是作为后学不能仅囿于前人的陈说而裹足不前,一任黄炎培的这一观点被狭隘地解读。

学术进步的最重要表现是不断超越前人所取得的成绩。囿于“我注六经”的乡愿式研究只能导致研究的学术矮化。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当代的研究者无意或无力去超越前辈已达到的研究高度,以致于裹足不前、陈陈相因,窒息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生命与活力。

(二)系统性不够

中观、微观研究是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不断推进相关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其潜在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即对某些中观、微观问题的过分专注而影响对整体思想体系的把握,论者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尤其是脱离研究对象的特定的历史条件而造成对研究对象的误读,这样反而不利于研究水准的整体提高。从现有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来看,多数作品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导致对黄炎培某些观点的误读。

比如有论者提出,“在《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里,(黄炎培)主张‘办职业教育须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但是由于他世界观的影响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的限制,尽管在主观上,他力图通过职业教育解决中下层人民的生计问题,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确实起过一定作用。但实质上他仍然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图来办学设厂的,‘总是为资本家增加获得利润的有利条件’。”[2]

引用这些话确实是黄炎培所说的。但是我们今天在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的时候,一是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如果今天还以当时的政治观点与思维来解读这些话,并以此作为评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的依据,其结论是荒谬的。二是要结合黄炎培关于这一问题表述的前后文,了解其真实意思。黄炎培在同文中又明确表示,“职业教育,不但是资本制度下的产物,而且还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但它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是进步的。”事实上,前者可以认为是黄炎培的政治表态,后者则表明了他对职业教育的真实态度并据此力争职业教育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位。如果不用联系的观点来进行研究,不仅很容易造成对黄炎培的误读,也容对读者产生误导。

(三)功利性过强

理论研究的“经世致用”化,表明了实践对理论研究产生了需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走出书斋,关注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是,成熟的学术研究是理论走出书斋基础和前提。如果前提不充分,片面强调“六经注我”,很容易造成对研究对象的扭曲,从而丧失学术研究的底线,也不可能具备理论应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比如在对黄炎培关于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问题上,比较多的论者有意或无意将其片面理解,对黄炎培的相关观点任意裁剪、为我所用。在强调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的教育宗旨为佐证;而当需要论者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时,则用30年代的教育宗旨作为依据。其实在职业教育谋求个性化发展和谋生技能发展的目的之间,黄炎培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相较而言更倾向于后者,而对前者是本着有保留的支持态度。黄炎培不止一次地说,“苟并个人生活之力而不具,而尚与言精神事业乎,而尚与言社会事业乎?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以啖饭教育概职业教育,其说固失之粗浮,高视职业教育,乃至薄啖饭教育而不言,其说亦邻于虚骄。”[3]黄炎培始终都是在“乐业”的前提下讨论个性发展的,片面的、功利的引用都会曲解他的真实意思。

还有一种功利性的表现是,在已经发表的成果中,存在数量不小的发表在非专业杂志上的篇幅短小、“点到即止”的应付式的论文。这些论文中的绝大多数在缺乏必要的论证的情况下,只作一般的叙述与评价,甚至随意发挥,为写论文而写论文的现象比较突出。

笔者认为,造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水平不够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料整理的滞后。一方面表现为资料零散。除了有重印黄炎培早年出版的单行本,还有各种后人整理的文选,而这些文选不全面且交叉重叠较多。此外,还有一系列的作品没有被收集到已出版的文选之中。如果能整理出版一套系统的《黄炎培全集》,应大有益于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料不完备,资料的整理工作滞后于研究的需要。如《黄炎培日记》到目前只整理到1949年。资料的不完备给人们全面了解、研究黄炎培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从事研究的专业队伍结构出现断层。在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如前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由于教育史学科式微等原因,研究者的专业背景、职业背景越来越多元化,整个研究队伍的专业学术成分不断地被稀释。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充当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主力军的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职业类院校中的一线教师。一般来说,当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某一对象开始成为人们争相关注的“明星”之时,往往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平庸化的开始。

四、一点思考

观照我国职业教育当下的发展现状,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比现代普通教育开创的时间更早,在我国历时已整整150年,但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难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仍然难以适应广大学子成才的需要。可以说,黄炎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而另一方面,我们今天遇到的许多难题,黄炎培在他那个时代就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当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是当代学术界的重要使命。

如何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方面取得更有成效的突破?笔者认为,官方的推动固然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关键还在于研究队伍的自律、自觉以及自我成长。笔者认为,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者,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应有所努力。

(一)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

研读原典是深刻了解、理解思想家,并由此汲取其思想精华的前提。对于黄炎培原著缺乏足够的研读,尤其是对于其中较多的资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导致研究陈陈相因的重要原因。从现有成果的文献引用可以看出,论者使用较多的是《论著选》和《文萃》,本来四卷本的《黄炎培教育文集》所收集的作品相对齐全得多,但引用相对少。至于十卷本的《黄炎培日记》,内容详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引用者寥寥。这说明多数论者只乐于利用最便捷的资料,而不愿意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

笔者认为,欲提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水平与质量,我们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解读。不仅要研读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观点性的文字,还应善于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握、提炼其思想实质和理论精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了解真实的黄炎培及其教育思想的真实内容,才能真正为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

(二)勇于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

如前所述,目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者主要还是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学术成果视为圭臬。这种认识、解读在当时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条件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作为基础性的研究其深度仍有所欠缺。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应该突破平面解读的研究范式,建立多元化的解读路径。

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为例。笔者认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是以其民族主义、科学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基于这三个方面,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构建于职业教育与国家、与社会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进而提出解决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系统地、全面地诠释了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涵、方法、宗旨。而黄炎培所有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观点,均可以在此框架下得到合乎逻辑的理解。

学术创新不是简单的别出心裁,也不是刻意的追求新奇,而是为了更好地接近与把握真实的理论。上述解读方式固然是笔者在学习、研读黄炎培作品过程中的体会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一种尝试性的解读。这种尝试未必就比现有的认知更科学或合理,但是这种努力对于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而言确是有意义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9:218.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M]//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31.

[3]黄炎培.职业教育谈[M]//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54.

[4]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一―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5]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许纪霖.无穷的困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8]陈广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9]朱宗震,等.黄炎培研究文集(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0]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

上一篇:论成人高校翻转课堂的学习团队建设 下一篇: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