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研究述评

时间:2022-04-29 11:35:52

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研究述评

(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民族概念的研究多年来是民族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民族概念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民族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的民族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从民族概念的演变、民族概念内涵、民族与族群概念的辨析等方面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虽然学界对民族概念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相对比较零散,缺乏整合。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于民族概念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缺乏深度,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民族概念;族群;述评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080-03

民族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民族概念的研究对理解民族问题大有裨益。自19世纪“民族”一词传入中国以来,学者对其就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对民族概念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术界迎来一个春天,民族概念问题的研究又成为一个理论热点,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因此对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研究总述

对于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的研究已经有过学者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纳日碧力格在《“民族”百年回眸》[1]一文中,回顾百年来“民族”一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分类。指出民族概念的传入有利于人们对共同体的深度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魏鸿鸣、张谋、马守正等人在《建国五十年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2]一文中,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概念问题研究分阶段介绍与总结,认为各个阶段的民族研究针对前人的理论都有所突破,研究既有争鸣也有活力。

熊坤新、卓然木、巴吾东等人的《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问题研究述评》[3]一文认为理论学界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民族的要素、民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三个问题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概念是一个新见解,坚信民族概念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该理论研究会不断深化。

李振宏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4]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定义研究的学术史,肯定了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所提出的民族的概念的科学性,认为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概念研究成果的富有智慧的总结。这个民族定义更符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其诞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耿直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综述》[5]一文总结了改革_放以来民族概念研究的成果与特点。提出民族概念的研究在学科和理论发展方面意义颇深,同时对构建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影响深远。

上述文章,主要按时间顺序对民族概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说明,使人们可以对民族概念研究的学术史有清晰的认识,但是针对民族概念的专题研究进行综述的比较少。进行民族概念的专题性综述有利于从横向角度了解民族概念研究的深度。这种情况使得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的专题性综述相当迫切。

二、近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研究现状

(一)民族概念的源流

“民族”概念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的民族理论之上的,为此对原有民族概念的理论的追根溯源显得格外重要。高永久、秦伟江在《“民族”概念的演变》[6]一文中对民族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民族概念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的源流:西方国家的民族概念、苏联及俄罗斯的民族概念、中国的民族概念。指出对于不同背景下的民族概念应该是相互交流,而不是借鉴。

黄兴涛在《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7]中认为“民族”一词古已有之,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脉络整理,得出“民族”多为分类的泛称。另外对现代“民族”概念传自于日本一说进行了考证,得出“民族”一词于维新变法时期产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意义,学术内涵较浅。但也意识到其对民族观念和意识在中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概念的内涵

在民族概念这一研究领域,“民族”一词的内涵研究则是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的方法角度、指导思想不同,对这一词的解释就不同。1912年斯大林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8]64中首次提出民族的概念,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采用了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民族政策,学术界也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的科学性进行了考证。主要的代表作有:陈郊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中一个基本问题的讨论》[9]、徐伯容的《关于“民族的产生”问题》[10]等。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学术界占据上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反思及再认识。金天明、王庆仁在《“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11]中指出“民族”概念传入中国的两个阶段,结合中国民族学的理论和中国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原则,指出人类共同体应该分别命名为: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阶段。

金炳镐的《试论马克思民族定义的产生及其影响》[12]一文,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包含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的一般规律。也从民族消亡的途径及其规律方面总结了民族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

都永浩在《论民族概念》[13]中认为斯大林的民族概念并非是科学的概念。对于民族概念的真正理解应该是:“民族是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是历史上在共同地域及各种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其传统文化制约的有共同自我意识的人们共同体。”

这一时期对斯大林民族理论概念进行反思的还有华辛芝的《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14]、孙青发的《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再认识》[15]、阮西湖的《关于民族概念的几个问题》[16]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斯大林的民族概念进行了分析。

新世纪以来,对于民族概念的研究来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概念成为民族概念的研究主流。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民族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17]29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概念探索的最新成果,是合乎中国国情的民族定义,同时也掀开了民族概念讨论新的一页。

黄仲盈在《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演化》[18]一文中,回顾中国特色民族定义的演变过程,又对党中央的民族定义进行了阐释,认为与斯大林民族定义相比,中国特色的民族定义具有一定的开放系统性,我国对其具有话语权,针对当前国际形势,我们既要突出国家安全理念,又不能忽略宗教在民族工作与研究中的作用。

朱仪的《从“民族”概念重构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探索》[19]一文,认为2005年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概念新的重构,使我们党在此领域有了话语权,这一全新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中国化的缩影。这有利于对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丰富世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有利于提升对各种民族现象的认识。

民族概念研究除了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概念的研究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也试着对民族概念进行学科阐释。代表作有马戎的《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20]、纳日碧力戈的《民族与民族概念辩证》[21]、杨庆镇的《民族的概念和定义》[22]等。

综上所述,学术界有关“民族”概念的探索经历了对斯大林“民族”概念的肯定、对斯大林民族概念的反思与再认识、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三个阶段,这是民族概念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掌握民族概念话语权的体现,对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意义深远。

(三)民族概念与族群概念的辨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族群”一词从西方引进。虽然“族群”跟“民族”不属于同一范畴,但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对丰富民族学的理论内容、促进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潘蛟的《“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23]是对“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为题的讨论会的内容总结。与会学者分别从族群与民族:类型构建、概念辨析、理论商榷、识别与认同、文化与关系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族群和民族概念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菊的《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反思》[24]认为由于国际学术的跨文化交流和新知识体系需要重建等原因,汉语的“民族”概念已经固化和内化了,不能与“族群”随意置换。汉语中民族概念始终体现国家历史文化的建构过程。

杨社平、郭亮、龚永辉的《民族与族群及其相关概念的分形解释》[25],运用分形理论来解释民族与种族等相关概念间的关系,认为民族是原始族群在阶级社会转换中生成的分形体,族群在民族历史范畴是族性演化连续统的分形元。

关于民族概念和族群概念的辨析,学者主要从概念背景、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族群概念中国化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近些年主要的代表作还有徐杰舜的《论族群与民族》[26]、唐建兵、陈世庆的《“民族”与“族群”之辨》[27]等。

三、结语

综观三十年来民族概念研究的进展,我们不难看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巨大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

首先,民族概念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特定的学科语境中所关注的民族概念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具体的学科学习和研究中应当对民族内涵进行区分性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民族概念的内涵,还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服务于现实的功能。

其次,在民族概念的研究方法上,多数学者还是运用传统方法对所谓的“民族”概念进行阐释。现今研究需要我们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多视角的分析等来推动民族概念的进一步研究。

最后,关于“族群”和“民族”的讨论至今仍是热点。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不应该用英语世界中的“族群”来替代中国现实中的“族群”。同时我们也应当加强对民族概念与其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民族概念的研究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必要依据。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得更为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纳日碧力格.“民族”百年回眸[J].广西民族研究,2000(2).

[2]魏鸿鸣,张谋,马守正.建国五十年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3]熊坤新,卓然木,巴吾东.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问题研究述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6).

[4]李振宏.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民族定义研究[J].民族研究,2009(5).

[5]耿直.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民族概念的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

[6]高永久,秦伟江.“民族”概念的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7]黄兴涛.清末现代“民族”概念形成小考[J].人文杂志,2011(4).

[8]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陈郊.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中一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新建设,1954(5).

[10]徐伯容.关于“民族的产生”问题[J].新建设,1952(6).

[11]金天明,王庆仁.“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1(4).

[12]金炳镐.试论马克思民族定义的产生及其影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4).

[13]都永浩.论民族概念[J].北方民族,1990(1).

[14]华辛芝.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J].世界民族,1996(4).

[15]孙青发.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再认识[J].民族研究,1986(4).

[16]阮西湖.关于民族概念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1987(1).

[1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8]黄仲盈.色民族定义的演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19]朱仪.从“民族”概念重构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20]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1]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辩证[J].民族研究,1990(5).

[22]杨庆镇.民族的概念和定义[J].民族研究,1990(6).

[23]潘蛟.“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4]何菊.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5]杨社平、郭亮、龚永辉.民族与族群及其相关概念的分形解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

[26]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1).

[27]唐建兵,陈世庆.“民族”与“族群”之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上一篇:试析“肯定性行动”对中国反就业歧视的借鉴 下一篇:水泥衍生材料(制品)在城市市政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