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群性抗战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

时间:2022-05-01 02:15:59

城市集群性抗战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

摘要:《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在对重庆抗战遗址保护成果资料研究分析基础上,对重庆抗战遗址价值进行评估,对其空间规划格局和风貌特色进行诠释。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重庆抗战遗址资源,针对性的提出再利用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利用方式。文中结合规划实施后已开展的保护再利用几几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可惜鉴创新模式,提出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意见。

关键词:重庆;建筑遗产;利用;总体规划

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遗产是在1930年代末期到1940年代中期形成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贡献的不可替代的佐证;是全世界华人华侨伸张正义、救忘图存的民族精神的物化表现;是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奋力拯救民族危机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凝聚海峡两岸共识的历史见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挖掘重庆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利用好重庆抗战遗址,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对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和城市魅力,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规划结合运用了三个成果

关于《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的制定与应用性研究,源于三个重要成果。一是结合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的《重庆抗战遗址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成果。该调查分析报告对“二普”至“三普”期间的抗战遗址状况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和价值评估,对保护利用规划作了初步空间分析和保护构想。二是结合了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城乡总体规划》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规划明确抗战遗址作为城市重要战略资源纳入城乡规划,将抗战遗址保护紫线纳入城市控规,点线面保护与抗战遗址群(片区)保护利用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通过空间规划优化城市格局、助推重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规划条文规定,为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研究与制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坚实基础。三是专家开展的规划研究提出了保护利用规划的政策保障建议,最终成为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形成了市政府支持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再利用的优惠政策的重大成果,对创新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为规划研究、制定和实施开创了新局面。

最后编制完成的《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在对重庆抗战遗址保护成果资料研究分析基础上,对抗战遗址价值作了评估,对空间规划格局和风貌特色进行诠释。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重庆抗战遗址资源,针对性的提出再利用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利用方式。

二、 重庆抗战遗址的资源分析

重庆抗战遗址是指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到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的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与其相关的、并且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的旧址、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纪念地、名人故(旧)居、宗教建筑、名人墓及烈士墓、工业建筑及构筑物、金融商贸建筑、水利设施及构筑物、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医疗卫生建筑、军事建筑及设施、使领馆建筑、交通桥梁建筑、其他具有典型风格的代表性民居建筑或构筑物,亦称重庆抗战遗址。

为全面掌握全市抗战遗址基本情况,我们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了抗战遗址专项调查。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抗战遗址767处,其中现存395处,占51.5%;消失372处,占48.5%。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163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文物点172处。

从建筑遗产类型来看,分别包括重要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建属物,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交通道路设施,金融筑及附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附属物,石刻题记和其他等11大类不可移动文物。

从建筑遗产保存状况来看,保存较好的177处,占总数的44.8%;保存一般的95处,占总数的24.1%;保存较差的123处,占总数的31.1%。

三、重庆抗战遗址的价值评估

1.抗战遗址本体价值

重庆现存抗战遗址类型丰富多样,基本涵盖了当时战时首都的重要史迹和重要机构旧址,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建筑及附属物,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交通道路设施,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附属物,石刻题记,其他等。

这些遗址点以其多样性,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反映了大后方人民在浴血奋战的抗战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体现了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所在地的历史地位。

由于外来文化的融合,建筑大师的集聚,直接影响到重庆当时建筑设计风格的变化。1930年代折中主义建筑、复古主义建筑、巴洛克风格建筑、哥特式风格教堂、多立克和爱奥尼克柱式及其变异风格柱式、西班牙的拱廊、北欧的尖顶、西欧的花园洋房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都相继在重庆出现,这些抗战历史建筑类型丰富、特色突出,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具有建筑科学技术价值和景观艺术价值。

悠久的历史加之多民族的聚居,造就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的文物留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2008中国文化遗产蓝皮书》,对全国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认为,重庆文化遗产特别是建筑遗产均匀性指数在全国最高,主要指重庆近代建筑门类齐全,特别是抗战历史建筑数量多、种类齐、均匀性强。

2.抗战遗址片区价值

重庆抗战遗址在空间上相对集中,显现为15个主题特色鲜明、涉及重大史实或重要人物活动、且功能属性相对统一的抗战遗址片区,这些片区以较高的空间聚集度体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重要活动和重要设施布局;反映了抗战时期在重庆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抗战历史进程的影响。

3.抗战遗址空间结构价值

各类抗战遗址由于历史事件的影响在当今城市中呈现出的点、面结合的遗址空间结构,共同反映了抗战时期重庆的历史地位,见证了抗战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抗战时期艰苦卓绝的历史特点。对于传承城市文脉,尊重城市历史,塑造城市形象,谋求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抗战遗址“一岛、三山、三坝”空间格局呈现“重要抗战遗址点+抗战遗址片区”的遗址空间结构。遗产空间结构留存形态为保护空间结构的划定确立了依据,以尊重和保护遗址现状空间结构的方式,反映历史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体现抗战遗址本身的历史价值。

总之,重庆抗战建筑以多样性和均匀度呈现历史价值和再利用价值,以建筑特色彰显和丰富了城市景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萃,是重庆城市发展史、建筑史学链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重庆抗战遗址的规划空问结构布局分析

重庆抗战建筑遗产主要集中在“一岛”“三山”“三坝”。

“一岛”分布在渝中半岛;“三山”分布在歌乐山、南山、缙云山;“三坝”分布在沙坪坝、江津白沙坝、北碚夏坝。其中,渝中区108处、沙坪坝区79处、南岸区57处、江津区28处、北碚区27处、合川区16处、巴南区14处、江北区14处、万州区13处、渝北区10处。

(一)规划布局:

1.“一岛”之渝中半岛,包括5个片区,共60处抗战遗址。

(1)上清寺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重庆谈判旧址、特园、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公报旧址等为核心的15处抗战遗址。

(2)红岩村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为核心的9处抗战遗址。

(3)鹅岭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单位――苏军烈士墓、澳大利亚大使馆旧址、土耳其大使馆旧址、丹麦公使馆旧址等为核心的9处抗战遗址。

(4)两路口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宋庆龄旧居、苏联大使馆、美国大使馆、罗斯福图书馆暨中央图书馆旧址等为核心的1 6处抗战遗址。

(5)李子坝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单位――大公报社重庆旧址、重庆史迪威旧居,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湘公馆等为核心的11处抗战遗址。

2.“三山”之南山:

(6)南山(黄山)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山陪都抗战遗迹(含云岫楼、云峰楼、松厅、草亭、莲青楼)、南山陪都遗迹(含苏联大使馆、法国大使馆、印度专员公署、空军坟)、英国大使馆、于右任官邸等为核心的38处抗战遗址,是现存抗战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抗战遗址片区之一。

3.“三山”之歌乐山:

(7)歌乐山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沙坪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孔祥熙公馆、冰心寓所、国民政府铨叙部旧址等为核心的25处抗战遗址。

(8)林园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园官邸、宋美龄公馆、马歇尔公馆、林森墓等为核心的7处抗战遗址。

(9)山洞片区 该片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洞抗战遗址群(含林森公馆、何应钦公馆、张群公馆)等为核心的22处抗战遗址。

4.“三山”之缙云山:

(10)缙云山(北温泉)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温泉抗战遗址群(含罄室、数帆楼、农庄、竹楼)、世界佛学院重庆汉藏教理院等为核心的7处抗战遗址。

5.“三坝”之沙坪坝抗战遗址区:

(11)沙磁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杨家山总办公室、政训处、梅园、 “四・一”图书馆、气象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含工学院、理学院、文字斋、寅初亭)、南开中学近代建筑群(含津南村、图书馆、水塔、运动场)等为核心的25处抗战遗址。

6.“三坝”之夏坝抗战遗址区:

(12)夏坝(文星湾)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卢作孚旧居、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峡防局旧址(文昌宫)等为核心的5处抗战遗址。

7.“三坝”之白沙坝:

(13)白沙坝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抗战遗址群(含国民政府审计部、夏仲实公馆、 “七・七”纪念堂……)、聚奎书院等为核心的21处抗战遗址。

8.其他片区:

(14)广阳岛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阳岛机场抗战遗址群(含美军招待所、油库)等为核心的9处抗战遗址。

(15)南泉镇片区 该片区包括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泉抗战遗址群(含校长官邸、林森听泉楼别墅)、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旧址等为核心的9处抗战遗址。

通过上述重点遗址与抗战遗址片区的确立与主题属性的提炼,形成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主题结构,架构丰富的抗战遗址空间保护体系。

五、总体规划的思路及保护范畴

总体规划提出在2011~2018年间,涉及重庆市域范围,以主城区为重点完整保护、合理利用抗战遗址的目标,即:有效保护395处抗战遗址本体;抢救保护1 87处重点抗战遗址;重点保护1 5个抗战遗址片区;建立重庆抗战遗址历史展示体系,架构5条抗战遗址主题旅游及文化标识廊道。

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有关法律和《重庆实施办法》中对重庆抗战遗址保护规定,根据抗战遗址具体等级情况,采取原址保护364处、就地迁移6处、异地搬迁6处、留取资料立牌说明19处等措施实施保护。

规划重点保护187处重要抗战遗址措施:除采取一般抗战遗址的保护措施外,还应采取抢救修缮、保护和整治遗址周边环境等具体措施,使重点抗战遗址及其周边环境恢复原有风貌特征。

集中保护15个抗战遗址片区。除保护抗战遗址点外,还应保护整治遗址周边环境和周边建筑与保护范围内的遗址相协调,达到提示历史事件,反映历史环境,展示片区抗战历史风貌的目标。

在总体规划中,规划了抢救维修工程、陈列展示工程、片区保护整治工程、文化标识工程等四大具体工程及项目。

规划共分两期实施。一期是2011~2013年,二期是2014~2018年。其中一期规划实施七大项目:1.开展抗战遗址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工作档案,推进抗战遗址信息管理系统与数据库建设;2.划定各级抗战遗址保护范围,确定建设控制区,结合城市紫线的划定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并由各级政府公布执行;3.遴选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重要文物点完成抢救维修工作,逐步成为抗战遗址开放展示点;4.推进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陈列馆前期工作;5.完成6~8个专题陈列;6.结合城市雕塑、说明牌等文化标识建设,打造上清寺、红岩村、李子坝、南山(黄山)、歌乐山、山洞等6个抗战遗址片区风貌;7.规划抗日民族战统一战线、名人旧居、政治风云、外交使馆、抗战军事等5条抗战遗址旅游线路,开展抗战主题旅游,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六、开展保护基础上冉利用机制的探索

英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费尔顿博士说过:“维护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阮仪三先生在论及城市保护的正确观念与保护原则时明确指出: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都同样记录着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建筑比历史建筑更具有考古价值。但与历史建筑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绝大多数建筑依旧具有使用价值,仍然处于使用的状态。

对于重庆市的抗战遗址而言,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应坚持的原则。但如何能在追逐发展和经济利益中求得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合理的再利用,是需要深层次研究的课题。

目前从重庆市和全国情况看,保护工作已建立较完备的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而再利用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我们认为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作应在政策保障机制和创新机制上两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推进和完善再利用政策

为调动全社会对抗战建筑遗址再利用的积极性,我们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政策保障机制。2010年,重庆市通过专家专题研讨论证,市级各部门取得共识,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审议,决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重大举措。

一是“容积率问题。即在危旧房改造中对具有城市景观效果、实行原地保护的抗战遗址、文物建筑容积率不计入新建筑容积率”;这是对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奖励政策,即保护建筑遗产的建筑面积不影响规划建设区域内原规划建设的规模指标。保护下来的文物建筑面积相当于新增加建筑面积,其使用功能可以作为规划区内的历史文物展示、教育场所、文化商务会所、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旅游场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保护和再利用建筑遗产的积极性。

二是“绿地覆盖率问题。即在危旧房改造用地范围内的文物建筑占地面积不纳入绿地指标计算”;城市规划条例中规定了对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规划区内的绿化配套指标。而规划区所规划的绿地系统中发现、确认并保护了建筑文化遗产,其占地面积可以作为绿地系统配套设施面积予以认定,同时绿地率指标不扣减,使建筑遗产与环境和谐共生。

三是“关于确权问题。对危旧房改造中保护下来的抗战遗址进行重新确权,所有权归国家。按准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出资单位可享有一定年限使用权。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按照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建设有关房屋拆迁条例规定,纳入开发片区和危改片区内确定房屋拆迁和招、拍、挂的地块,房屋产权均销号。一经发现保护的建筑遗产已经没有产权身份证明。因而为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必须重新进行房屋产权确认和登记,由文物行政部门认定后在房屋管理部门办理相关产权手续。

由于上述重大优惠政策出台,重庆各区县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国营企事业、民营企业、社会贤达积极参与抗战建筑遗产的投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如渝中区房管局修复和再利用的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的刘湘公馆、高显鉴公馆、国民军事参议院、交通银行等11处抗战文物建筑,协信房屋集团修复和再利用的陈诚公馆,武夷集团正在修复和再利用的中华职业大学与南滨路米市街抗战历史建筑群等。保护和再利用抗战建筑即海峡两岸建筑遗产呈现大好局面。

(二)积极探索再利用创新机制和举措

要发展和巩固机制海峡两岸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大好局面,还需要从以以“功能引导”作好以下几方面再利用创新机制的探索:

1.坚持建筑遗产再利用方针和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为主”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筑遗产再利用应以保护为前提,在体现真实性、完整性、功能性、协调性、安全性、开放性基础上建立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作创新机制。

2.要坚持按照《重庆城乡总体规划》和《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推进海峡两岸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作。体现策划与规划的原则,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景观特质与发挥价值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坚持保护价值、景观价值、经济利用价值相结合,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探索创新。

3.制定针对性再利用方式,按建筑遗产的分级分类分项,重点突出、区别利用;确定一批再利用的建筑遗产;不同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范畴。

4.建立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GIS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联网系统,建立和完善为公众为社会服务的透明、公正、科学和高效的工作机制,消除因部门利益、行业利益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探索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单位参与,公众受益的保护管理机制。

5.建筑遗产整合利用一批。要结合留取资料、挂牌保护、遗址修复、风貌改造、环境整治等保护方式,采取陈列展示、景观公园开放、旅游休闲、商业文化利用、社会文化及创意产业、办公写字、传统工艺制造演释等模式整合建筑本体的使用功能。使其发挥更大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重庆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在整合利用方式上可先选择3~5个抗战遗址和确定1~2个抗战文物资源比较集中而保护利用条件相对较好的抗战遗址片区进行整合利用综合试点,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使其率先发展,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抗战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工作。建议再利用的抗战遗址75处。(参见表1)

6.展示开放一批,建立各种类型抗战遗址博物、陈列馆。

按照《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由遗址展示、综合陈列、专题陈列等构成展示体系。

综合陈列馆包括: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已建)

中国派历史陈列馆(已建)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陈列馆(待建)

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重钢旧址) (在建)。

专题陈列馆包括:

宋庆龄旧居陈列馆――保卫中国同盟总部旧址暨重庆宋庆龄旧居

重庆抗战教育陈列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旧址

冯玉祥旧居陈列馆――重庆冯玉祥旧居

陶行知生平陈列馆――育才学校旧址

郭沫若旧居陈列馆――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张治中旧居陈列馆――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

老舍旧居陈列馆――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

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黄山抗战遗址群

重庆卢作孚生平陈列馆――北碚红楼

史迪威旧居博物馆――暨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

晏阳初旧居陈列馆――晏阳初旧居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陈列馆――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规划陈列包括:

重庆谈判陈列馆――重庆谈判旧址“桂园”、“怡园”

重庆《新华日报》陈列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重庆抗战军事陈列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

重庆抗战外交陈列馆――法国领事馆旧址

重庆抗战经济陈列馆――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聚兴诚银行旧址)

重庆抗战文化陈列馆――中苏文协旧址

重庆抗战戏剧陈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重庆抗战科学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重庆抗战航空体育陈列馆――跳伞塔

重庆抗战美术陈列馆――重庆徐悲鸿旧居

川军抗战史陈列馆――李子坝抗战遗址群

重庆抗战乡村建设实验区陈列馆――峡防局旧址

7.保护与再利用促进渝台交流。

2010年6月,重庆发挥抗战文物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成批确定了空军抗战纪念馆、张自忠烈士陵园、陈诚旧居等10处抗战文化遗址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几年来,被首批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10家单位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度挖掘有关历史史料,不断丰富其内涵,强化渝台两地间记忆和情感纽带,为促进渝台交流、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卢作浮纪念馆等56处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现已成为海峡两岸特别是台湾来渝嘉宾追忆过去、缅怀历史的探访胜地,成为了渝台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

8.完善保护与再利用管理机制。

一是向抗战建筑遗产管理和使用单位发出保护和利用通知书,要求他们履行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相关法定责任,在确保抗战建筑遗产安全前提下,对现有使用功能和量化指标有明确界定;二是设立抗战遗址保护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公益性抗战遗址保护与再利用。三是通过重新确权、产权回购和以地置换等方式,加强重要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四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抗战遗址保护,缓解资金矛盾。2015年重庆市规划学会、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征得市规划局、市文物局等部门意见,开展历史文物建筑包括抗战建筑优秀设计奖和优秀工程奖评选活动,以资鼓励和提高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水平和积极性。五是建立动态监控机制,明确近期实施发展重点建筑遗产再利用工作时序,注重解决保护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保护结构与利用的调整和优化。

9.结合文化主题旅游创新抗战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工作。

重庆抗战遗址已对外开放82处,利用抗战遗址打造了“抗战风云”壮怀之旅,作为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线路向海内外推出。 “国共合作遗址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遗址群”已列入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旅游局等14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渝中区曾家岩――化龙桥抗战遗址街区,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渝中区陈诚公馆、南岸空军坟等抗战遗址在多种形式利用方面也做了有益地探索。特别是渝中区在抗战遗址相对集中的李子坝片区投资4亿多元,抢救保护了11处抗战遗址,打造了抗战遗址公园,集中展示了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风貌。同时,李子坝片区抗战遗址保护还改善了600多户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以此为依托建成的全长1.8公里、面积12万平方米的抗战遗址公园,已成为具有巴渝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外地游客来渝旅游的目的地,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根据市场选择文化旅游主题,形成抗日民族战统一战线、名人旧居、政治风云、外交使馆、抗战军事等主题旅游产品。结合重庆都市旅游体系,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休闲旅游相结合,扩大抗战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增加抗战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突出与生态旅游结合的特点,形成多项主题旅游产品。

2011~2013年在主城区内结合重庆都市旅游、绿色旅游等,规划5条在西部及全国具有影响的抗战遗址旅游线路,开展抗战主题旅游,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为使建筑与环境结合文化主题旅游,形成建筑遗产的环境文化氛围。一是增设文化标识。包括增设城市雕塑和说明牌。城市雕塑: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人物雕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貌、不同的氛围,规划不同的雕塑或雕塑群。说明牌:结合保护和再利用的抗战建筑、遗址和历史事件设置说明牌。

七、结语

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与再利用规划,以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惠及民生、彰显精萃、名城增辉为导向。抗战遗址从注重保护到关注再利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传统风貌和城市文化生活延续历史文脉的方向发展。帕特克・盖德斯称此为“历史的情怀、发展的生活“。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激活文化的潜力,扩展文化的资本,把城市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城市品牌优势,形成独具地域特色魅力的巴渝建筑文化,逐渐形成文化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性。因此,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品牌提升的过程中,要坚持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建筑遗产再利用与机制创新相协调的理念,利用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基础和条件,在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使民众真正品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使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与认同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我们将在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

上一篇:专题4 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阅读 下一篇:乡间山野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