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形态演变下的新媒体传播科技支撑体系浅析

时间:2022-05-01 11:14:43

基于媒介形态演变下的新媒体传播科技支撑体系浅析

摘要 日新月异的科技促使媒介形态产生了演变,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传播的典型媒介形态就是新媒体。因此,新媒体传播是需要科技体系进行支撑的,虽然这种支撑体系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存,但依然令新媒体的传播取得了飞快的发展。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种形势下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希望能够令新媒体传播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媒介形态;新媒体传播;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28-02

信息时代是一个媒介形态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种新媒体作为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渐渐承担起信息传播的重任,这种转变正是由科技体系所支撑的。媒介形态的演变令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科技体系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因此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解析新媒体传播的发展现状,预知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方向,以此对其科技支撑体系进行调整与建设。

1媒介形态的演变

信息传播的媒介一向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演变的,而科技的加速也会相应地令媒介形态以更高的速度进行演变。新式的媒介形态与新式的传播手段二者彼此催生,人类目前的信息传播方式经过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五个阶段,媒介形态也从原本的实物、纸质、电子发展到了现在的虚拟网络。媒介形态的新演变促生了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因此这种新媒体传播也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体系来促成媒介形态的进化。

新媒体自身就是一种媒介形态,其科技支撑来源于数字和网络两大技术,目前常见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短信、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电子广播等。新媒体因自身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环境的良好适性而迅速、全面、多角度地进入了媒体传播市场,并以惊人速度扩散开来,得到了众多用户的广泛青睐,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2科技支撑体系下的新媒体传播

2.1新媒体传播的优点

作为一种年轻的媒介形态,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与应用非常之快,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大幅侵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这种情况与新媒体传播的诸多特性与优点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新媒体传播对这个时代的社会与人群有极好的适性。

2.1.1更强的开放性

相比基本为政府掌控的传统媒体,开放性和主动性更强的新媒体是掌握在公众手中的,这令公众可以更方便地发表言论、表达心声,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新媒体上的信息发表者包括政府、媒体工作者、信息参与者、社会大众,所有人都可以新闻、言论、观点、见解等各类信息,体现出了原本信息受众们那强大的主动性。在新媒体传播中,每个人都是传播角色,权威言论与社会舆论并存的传播形式令传播效果得到几何级数的提升。

2.1.2更广的传播性

新媒体传播基本摒弃了传统媒体单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采用多点与多点之间的网状传播,这令新媒体获得了极广的跨地域性,也更利于彼此的互动。由于新媒体传播利用了数字化传播媒介,所以其传播者可以是每个人,受众也可以是任何人,而且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实现对信息的接收,这样一来就可以令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成为现实,一方面增强了互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细化,也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众多不同人对信息的接收与构成了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另外,由于新媒体传播主要是依靠网络实现的,而网络的全球性令传统媒体的空间限制被打破,新媒体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一地,而是以全世界为传播范围的超广域传播。

2.1.3更快的即时性

信息网络的存在令新媒体传播在无形中增加了无数获得信息的感知点,相比把信息发现和收集工作交给专职媒体人员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有更优秀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因为只要事件现场有人存在,他就可能成为新媒体的信息者,令第一现场的事态面貌于第一时间得到呈现。这个优点依赖于越来越方便的信息采集科技与信息传播技术,比如可以拍照、摄像、上传图像与视频资料的手机,愈发小型化的相机与摄像机等。

2.1.4更多的表现性

与传统媒体那单一的表现形式不同,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化,而新科技的创生与发展性令这种多样性愈演愈烈。新媒体那众多的表现形式不只表现在传播工具上,更表现在表现媒介上,从传统的单一文字、单一声音、单一图像转化为如今的图、文、声、像多种表现媒介共同运用,令表现力和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增强。丰富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更强的表现能力、对受众更强的吸引力、更强的信息趣味性,甚至赋予了新媒体独特的艺术特征。

2.2新媒体传播的缺点

万物有利必有弊,新媒体传播也不例外,科技为其带来了众多的优势与进步,但同时也为新媒体传播埋下了弊端与隐患。

2.2.1危险放大的缺点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者可以是任何人,正因为如此,其淡化了信息的责任性。由于人们对评论信息的是自由不受约束的,所以一些小危机会被无端臆测和加大,引起社会的恐慌。举例来说,近期社会上几起网络谣言造成的混乱与损失就源自这种缺点,一些微小的事件与迹象被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猜测放大,导致了事件被迅速传播并扩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耐心调节与引导。

2.2.2可信度低的缺点

新媒体传播的传播者们不具备传统媒体那种经由时间沉积下来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而且其信息的也不会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验证,虽然获得了更高的自由度,但相对地也牺牲了可信度。这种情况下新媒体的传播虽然信息量大、信息面广,但也因为自由度过高而难以辨别和筛选差异性信息的真实程度。

2.2.3易受操纵的缺点

新媒体的信息网络非常繁杂,其过强的信息时效性令信息受观众非常容易被最新的信息吸引,一旦这种特点遭到别有用心人士的利用,就很可能制造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信息潮流。更严重的是,这种潮流很难被扼杀,众口铄金下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带来极大的破坏与负面影响。

2.3新媒体传播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3.1加大科技投入

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技术支撑是高新的、多样的,因此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科技现状。在这个网络遍布全球的时代里,网络媒体正是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媒介。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并发送各种信息,消弭国界与区域上的限制,这种高速、高效、广域的传播形式正是网络媒体的特点。为了发扬这种优势,需要对网络传播的途径和载体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与深度拓展,人们透过网络接收信息的途径从最初的网站、电子邮件、MSN,到后来的社区、博客、论坛、QQ,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媒体、微信、微博、电子杂志,这个过程正是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进化与发展过程。这种进化一方面令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得信息与知识,另一方面也令大众向网络传播信息的途径简化了。因此,加大科技投入,让更多的高新技术能够应用于新媒体传播是未来的必然建设趋势。

2.3.2培养科技人才

如前文所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网络会令微小信息被迅速放大,这种蝴蝶效应所引起的缺陷对新媒体传播的可靠性、可信性、安全性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就需要相关人士进行调节与引导。但这种对信息潮流的警戒与引导是较为困难的,需要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知识,又要具有足够的技术与科技认知,因此对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只有保障了科技人才,才能正确调解与引导信息,降低新媒体传播的负面效应,并促进相关控制的技术的发展,令新媒体传播呈现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势头。

2.3.3促进科技合作

媒体原本就与自身报道的东西和传播媒介的形式有密切的联系,无法孤立为单一体系。新媒体同样继承了这一特征,其与各个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已经并将长期处于重要地位。需要借助网络与数字方面的技术设备才能做到将信息编码、压缩与解码;需要借助信息库才能令新媒体实现批量式的多元传播;需要运营平台与运营商相互合作才能令新媒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共赢模式。此外,还要构建新模式,令新媒体能够实现技术、艺术、文化、商业、媒体等多方面的完美融合,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3.3营造科技环境

为了确保科技体系支撑地位与基础地位,一个必要的科技环境是必须的。优良的科技环境一方面保障了新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有助于新媒体传播责任的明确。近些年来,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从计算机网络传播向手机网络传播发展,这种新的环境拓展源自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全新的科技环境大幅增强了新媒体传播的渗透力,所以新媒体的传播体系不能忽视科技环境的营造。

3结论

新媒体令这个信息时代的资讯爆炸有了得以实现的载体,其将起到的作用将会是长期的,因此作为其支撑的科技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发展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的媒体工作者与科技人员不能懈于努力,只有提高科技体系建设意识,与实际的媒体传播情况相结合,持之以恒的进行研究,才能促成新技术的诞生,令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与进步获得强有力的硬件基础,最终令媒体的传播效果得以迈上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陈立辉.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J].改革与战略,2002(1).

[2]贾文凤.新媒体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3]薛颖.新媒体传播手段与传播形态的特征分析[J].商业文化,2011(8).

[4]胡晓梅.科学传播与网络[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任建红.试论媒介对科技传播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3).

[6]汤筠冰.论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及发展现状[J].新闻传播,2011(5).

[7]刘涛.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6).

上一篇:科技图书编辑加工中的几点问题探讨 下一篇:广播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