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永乐迁都后明初宫廷画中江南因素的变化

时间:2022-05-01 06:10:12

摘 要:首都,作为一个朝代的统治中心及政权存在的重要外在标志之一,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迁都,要利弊权衡众多的要素方能做出抉择,由于朝代和当局条件的不同,一国之君所看重的因素也不同。明成祖朱棣实行两京制,迁都北京,同时保留南京,使得明初宫廷绘画也因此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以江南区域绘画为中心,突出江南绘画的地位和价值,到永乐之后兼受两宋院体的影响,围绕着这些改变,窥见明初宫廷绘画有的江南文化的历史图示。

关键词:迁都;两京;江南区域;宫廷绘画;广东福建

1 洪武永乐两朝的定都和迁都的抉择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国之都城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绘画人文的变迁和延续具有相对发展的意义。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以应天府为南京。经数年苦战,于洪武元年(1368)在南京重新建立起汉族统一政权明王朝。朱元璋虽统一了全国,但并未完全消失的蒙元势力仍然威胁着新生的明政权,洪武时期,朱元璋仍不时有北迁之意,后因年事已高,政权初定,不欲劳民,迁都之事在洪武一朝便不了了之。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继位,即建文帝。登基初期,建文帝决定着手“削藩”,而兵力最强、实力雄杰的燕王朱棣成了削藩的首要目标,当时,燕王朱棣以“靖难”为旗号,举兵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占南京并称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永乐朝的建立为迁都提供了契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燕王生涯,朱棣深刻体会一国之都远离北元残余势力的危害,加之新政权建立,江南之地对于他的拥护并不热忱,经过数年的筹建,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南京降为留都。同时,迁民实京,平衡了北方的政治力量,并具有天子戍边的威慑作用。与此同时,文化中心也由南方迁到了北方。

2 迁都之前江南画家多充任于宫廷

自古以来,“江南”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熏陶着历代江南画家的绘画气息和审美情趣。自南宋至元、明、清,江南逐渐圈定于今天长江中下游的浙江、上海、江苏大部等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诸方面的突出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武一朝中,宫廷画家的籍贯多以江南为主,据穆益勤的《明代院体浙派史料》统计,洪武年间代表性的江南宫廷画家尤以江苏、浙江居多。

此时的明代宫廷绘画多以山水、花鸟画为盛,人物画题材较狭窄,多以描绘帝后肖像、行乐活动、文治武功和礼贤下士为主。洪武一朝,由于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嗜杀的性格以及以严治国的举措,一时间朝坛风声鹤唳,氛围严酷。这个时期,画家动辄受牵连被诛杀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精山水画的陈汝言,明初在济南,因胡惟庸案被杀。赵原,“洪武初期被征,另图昔贤像,应对失旨,坐法。”[1]周位,“太仓人,高庙取于画院,掖庭壁上山水多出其手,后为同列所忌,竟死于谗。”[2]在洪武一朝,江南画家并未完全发挥其属性,江南因素在宫廷绘画中也显得较为低调。

3 迁都后宫廷画风中江南因素的变化

永乐迁都以来,对绘画的兴趣和干预不如其父朱元璋,随着朝局中政治形势的开明,为官者不再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画家的创作无论从题材还是风格方面较前朝都带有着新的时代特色。在洪武定都南京的52年(1368~1420)里,宫廷画家主要来自附近的江南地区,迁都北京后,宫廷画家的招募范围明显有了更为多元的扩大。许多较为偏远的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地区的画家第一次进入了画坛主流,明代宫廷的绘画面貌也焕然一新。这其中,来自浙江的画家有谢环、吕纪、盛著、刘俊、郭纯、王谔、戴进、陈端等,来自福建的画家有边景昭、周文靖、李在、郑绍甫、顾炳等,来自广东的有林良、陈端等。其中大多数人又师法两宋宫廷绘画风格,史称“明代院体”。

成祖时期,江南因素的变化从历史角度看来,公元1279年,南宋从临安(今浙江杭州)一路撤离,相当多的画院画家逃往浙江沿海及福建,广东等地,画家们逐渐隐入浙闽两地民间,继续代代传承。直至1368年,朱元璋取元而代之,绘画上终于有了新的历史机遇,于是,这些历史上几乎不出画家的偏远沿海地区纷纷涌现出许多大家。明成祖偏爱郭纯的“山水布置茂密”,且对马、夏“偏安一隅”式的构图斥之为“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3]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明代宫廷绘画的发展趣味。

其后的宣德时期(1403~1435年)是逐渐转换前期文化和弃旧扬新的核心时期,明宣宗对绘画的兴趣和精力的投入超过了祖父朱棣,使得明代宫廷出现了第一个绘画创作高潮,此时的宫廷画家中,籍贯来源则更为丰富多彩,而江南因素的一枝独秀直至明中后期吴门派等地方画派的崛起才重新大放异彩。

4 迁都对于江南因素的影响

绘画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种外在客观条件如政治、人文、历史对朝代绘画的影响不可低估。探究其形成的发展历程,明成祖迁都北京的重大举措客观上影响了宫廷绘画的发展,地理因素和帝王的喜好也改变了江南因素的比例。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明代院体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京地位的最终转换,预示着明代绘画艺术的流转。就绘画风格而言,山水画为例,迁都以前,荒寒萧疏、元气淋漓的江南文人画居于画坛主流地位,迁都以后,宫廷画家则更多地来自南宋院体画风的流布区域,绘画风格开始兼取两宋风格,北宋的宏大构图和南宋的妍丽笔法共同构成了明代宫廷山水画的新特色,这种新风格也恰好的地昭示了新时期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 徐沁(清).《明画录》卷二、卷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谋(明).《画史会要》卷四[M].四库全书影印本.

[3] 叶盛(明).《水东日记》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朱元璋.《皇明祖训》法律条[M].山东: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1997.

[5] 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6] 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7] 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8] 郑永华,任文良.略论靖难之役与明初定都北京[A].北京建都8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9] 范金民.明代南京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

上一篇:农村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谈贺兰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