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幸福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5-01 05:33:57

构建幸福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做人,得到社会、他人的尊重,活得有尊严是一种幸福;做事,过程有兴趣,结果获得成功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教育应该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对教育过程感兴趣,乐意参与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的结果感到满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收获人生幸福的最优途径,是每个人提升人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人生幸福的收获程度和感知程度的衡量,是衡量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学校正努力构建:“教师乐教、善教、教得有效;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质量优异、师生满意、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体系。在幸福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追求过程和结果的高度融合,为了达到这个状态,笔者所在学校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

教师乐教、善教

在幸福教育体系之中,教师首先应该是幸福的。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学生;只有教师幸福教,孩子们才能幸福学。

其一,要引导教师乐教。生活中从来不缺乏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也从不缺乏快乐的源泉,我们要注重对教师的引导,鼓励教师认真阅读有关教育理论、幸福理论和文化理论的书籍,让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师所认同,切实做到让教师乐教。

其二,要积极促进教师善教,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建立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正是我们朝这方面努力的一种体现,希望我们的老师能从实践层面逐渐走向学术研究,这样,既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又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要确保教师教得有效,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按学生“学”的逻辑结构设计教学,以学定教,确保教师教得有效。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怀着理想从事教育,应当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努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学生乐学、善学

幸福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如何去达成学生的幸福呢?

首先,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在校园的幸福生活指数。第一步,改革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当前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来看,越来越注重课程结构设置的整体优化,而不是孤立、分化的各行其是,我校将积极探索以国家标准课程设置为主、校本探究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设置体系,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的兴趣和潜能,为将来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策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辨内化的习惯和能力”为重点,推行“学案导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机制,促进学生善学。近期学校推出的“卓越课堂暨导学案使用示范课”的活动在师生中反响强烈,教师们在交流与学习中,在思想和理念的碰撞中,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发现了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全体教师改革的斗志。在今后的教学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从一句口号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年级,从教研组到各个备课组,将着力打造各具学科特色的导学模式,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思辨内化的能力,效果值得期待。

最后,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体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愉悦。学校近些年从开设选修课,实施体育艺术走班制,成功举办了以大阅读课堂为依托的“我阅读,我思考”主题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及各种主题年活动等。近年来,教师们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不断探索校本拓展课程的实施途径,创造性地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目前学校共开设103门选修课。同时以体育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元旦文艺演出等平台为依托,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精彩纷呈,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社团在学生的发展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构建“轻负担、高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幸福教育体系,还需要建立尊重学生、不体罚学生的保障机制,建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保障机制,建立保证高质量的运行机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存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来自各方面的心理负担;教师也存在着职业倦怠感和心理负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校长也很难侈谈幸福。现在,就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的教学行为,并依托学校教育督导组、教学督导组,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改进,确保幸福教育的过程和谐、顺利进行。

追求幸福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教师领略到幸福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教育的喜悦,让人们收获到幸福教育的丰硕成果是学校全体教师的不懈追求。笔者始终坚信,质量优异、师生满意、人民满意才是幸福教育的根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衷心地祝愿所有的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虔诚地付出,这涓涓细流必将汇成推进教育改革、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上一篇:记录:且行且珍贵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探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