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 精彩在途

时间:2022-05-01 03:13:56

智慧生活 精彩在途

科技,也许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2013年5~6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开展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方式(CATI),随机对16个区县、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含外地来京人员)、18~60岁的市民进行了访问,共完成有效样本1734份。本次调查从多个层面,探寻新兴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以交通、医疗、社区、政府管理为例反映智慧城市建设对民生的影响。

新兴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智慧

如果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那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崛起和发展则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让百姓生活更便捷、高效、环保。可以说,科技发展融入民生,改变生活,是建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三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

智能终端基本普及,有助于移动社交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调查结果显示,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家庭中基本普及。76.9%的被访者家庭拥有2部及以上智能终端,16.8%的被调查者家庭有1部,只有6.3%的家庭没有智能终端。从上网方式的选择上看,已经有35.5%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方式来上网。

智能终端走进日常生活后,新闻、微博、影视、游戏、音乐等移动应用APP客户端逐渐增多,使得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方便的移动互联生活,加速了移动社交和信息获取,有助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当问到“您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时,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手机即时通信(64.2%),新闻客户端(38.4%),微博(25.4%)。

物联网应用让生活更智能化、智慧化。如今,作为我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在医疗健康、环境保护、交通控制、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已开始发挥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精细化地管理生产和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84.2%的市民或多或少接触或使用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比如二维码(条形码)扫描、GPS导航定位、公交卡(手机卡)购物消费等,表示“经常使用到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人群比例亦达到30.5%。

科技让城市管理更科学有效

科技进步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社会管理要不断提高效能和科学化水平,也需要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务类办事功能、生活便民信息查询等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满足不同的办事、查询需求,另一方面便于市民表达诉求和呼声,促进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您是否享受过政府提供的住房、交通、民政等方面的网上查询和办理服务”时,只有21.2%的被调查者表示用过。尽管如此,通过追问其对政府网上服务的评价,发现市民的满意度较高,74.8%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

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助推智慧社区建设。《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目前北京市社区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离居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将科技应用到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上,建设安全社区、和谐社区是重中之重。当问到“街道和社区的电子摄像头、门禁系统是否增强了您的安全感”时,71%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对于未来的智慧社区和家居建设,54.8%的被调查者最期待实现的是“智能报警”,18.6%的被调查者最期待实现“利用手机和电脑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其他依次为紧急求助系统(12.8%)、智能建筑(10.1%)、机器人家政(3.6%)。

科技创新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本次调查着重从交通和医疗两方面,从市民感受来评价科技创新在解决社会难点问题上的表现和能力。

交通方面:信息化手段提升了交通承载力和出行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以卫星定位、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物联网等技术为手段和途径,在公共交通、电子收费、公众服务、应急指挥、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运行效率。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出行服务是GPS导航(37.1%)和路线查询(32.6%);市民认为最有帮助的智能交通项目中,位于前三位的是公交刷卡(47.2%)、GPS导航和电子地图(44%)、特殊事件(如封路、恶劣天气等)的短信提示(32.6%)。当问到“您使用的交通出行服务是否提高了出行效率”时,87.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提高,其中30.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提高。可见,市民对于利用信息化和科技手段治理交通难题给予了积极评价。

医疗方面: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就医满意度。目前,各项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上。就挂号服务而言,当问到“您主要使用什么方法挂号”时,约五成的被调查者使用电子预约挂号的方式,即分别有24.5%和17.1%的被调查者主要使用“上网预约”和“电话预约”的方式;但仍有55.4%的被调查者还是会采用“医院排队挂号”的方式。问及市民对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医保费用实时结算等信息化手段的评价时,64.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就医满意度,使得就诊流程简化、就诊服务方便、排队时间缩短。

市民对科技民生的需求与期待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势不可当地向我们走来,百姓生活和城市管理如何更智能?本次调查还询问了市民对科技民生的需求和期待,希望从中找出政府和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当问到“总的来说,你希望将来科技能够服务生活的哪些方面”时,位于前三位的是:医疗健康(56.7%),公共安全(54.4%),教育(40.2%)。交通出行(35.8%)和环境(29.9%)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移动互联网方面,我们从上网速度和链接质量、无线网络覆盖情况、收费、服务这四个方面考察市民对移动互联网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目前上网速度、链接质量,以及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将近七成被调查者表示满意;但对收费、公共区域无线网络普及程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四成或以下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见图)。目前政府和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应着力扩大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同时,降低通信、互联网收费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物联网方面,推动包含公交、公共事业、医疗等多功能智能卡的应用迫切需要。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其前沿产品——智能卡,已成为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张卡片可以集金融、交通、医疗、公共事业等功能于一身,才是数字生活、低碳生活的真正体现。对于将来“多卡合一”的智能卡,市民希望实现的功能中位于前六位的是:公交卡(88%),水电煤气(82.1%),医保社保(74.4%),公园年票(72.5%),健康档案查询(70.3%),手机卡(70.1%)。但对于“多卡合一”的智能卡,近六成的被调查者存有疑虑:35.6%担心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23.6%担心丢失了会更不方便。因此,智能卡的开发需要以法律保障为前提,重点考虑个人信息、隐私和财产安全。

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在智慧交通方面,市民最期待实现的项目的前三位分别是:预告拥堵路段提供最佳路线(45.2%),停车电子地图和停车诱导(16.8%),手机预约出租车(16.2%)。在智慧医疗方面,市民最期待实现的首先是电子健康档案的跨医院、跨区域共享(49.7%),其次是家庭保健电子平台(21%)。

总之,通过新兴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改善民生,效果正在显现,也获得了民众的认可。期待京城百姓的智慧生活加快到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上一篇:步入彩色钻石的世界 下一篇:数字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