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管理工作中科技管理与基础服务的融合

时间:2022-04-30 10:15:10

浅谈图书管理工作中科技管理与基础服务的融合

摘要: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本文联系实际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科技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如何将科技管理与基础服务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一个图书馆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很多图书馆正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传统的服务手段和方式。这是图书馆适应新世纪、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重要措施。然而,一部分图书馆在注重科技引进的同时急于丢弃“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理念,对内部管理的改进重视不够,对贯彻人本管理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图书馆在新旧交替过程中脱节。本文就新时期下如何将信息管理和基础服务有机融合,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作简要探讨。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分析

(一)在管理上科技信息与基础服务容易顾此失彼

近年来,信息的高速发展对图书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建立发展校园网方面的同时对图书馆进行了投资和刷新,使图书事业的成长跃上新的台阶。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技能在论文和专著中层出不穷,因而对新技能的理解与接受要求更新快,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优势的存在,很多图书馆淡化了对内部事务的打点,忽略了基础服务。

(二)出现计算机检索的遗留问题

计算机与图书管理联系在一起,是使传统的图书管理面临周全的开始。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藏书楼将没有卡片目录,甚至可能没有书。但凡事都有一个过渡的时期。目前,无论是目录还是索引,各馆都留有许多前人辛劳建造的供读者检索使用的各类卡片。在计算机没有进入阅览室之前,这些卡片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即使在已经使用计算机的馆室,卡片依然对计算机检索操作的不足起到了填补作用,而很多图书馆在日常打理中对卡片已经不予更新甚至丢弃。

(三)图书管理人员过分依赖现代科技产品进行管理

传统的图书管理业务在进行日常管理方面,如馆藏结构、采购策略、排架体例等方面,都与此后实现全计算机化的图书馆有所区别、计算机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设备、软件、收集系统甚至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馆藏资本流失。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对计算机产生了依赖心理,没有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存档,细问各馆事实现存馆藏量有多少、文献资料的摆放情况等,已经很难有人能脱口而出,至于那些读者到馆率、借阅率的统计算剖析,以及那些对文献进行深条理的研究几乎已成了一纸空谈。

(四)架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渐渐倒塌

任何单位都是由不同的文化人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脾性,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任何好的理论和体例都要由人来做的,图书管理也不例外。同时,人员素质的高与低和责任心的强与否也会使其工作效果截然不同。对图书馆来说,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第一位的,而有些馆员却做不到热情地为读者服务。在计算机逐渐替代馆员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馆员不注重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忘记了自身是架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交流的桥梁。

二、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科技管理与基础服务融合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要

知识信息迅猛增长,而且知识老化周期缩短,文献信息的载体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除传统的纸质文献外,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和融文字、声音、图像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料等电子型文献已逐渐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载体。馆员要对这些电子型文献了如指掌,就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迅速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此外,图书馆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传统手工操作的采编、流通等逐渐实现自动化作业和管理,而且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全球连网,信息共享。这就需要馆员不仅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这些都需要馆员努力创造条件,深化服务层次,加大服务广度。因此,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实现它,两者融合才能堪称完美。

(二)信息服务的需要

当代社会表现为知识化、信息化,其发展特点为:以经济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手段,以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方面,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形成,更需要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融合。如果仅仅把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仅仅寄托于数字化,网络化,这种想法是偏狭的。所以,现代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另一方面仍然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三)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教学和科研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应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和专业门类的增加,加之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求的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这要求图书馆应积极主动与教务、科研和各系部取得联系,随时了解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人在这些方面所起的作用都是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取代的,需要将两者进行融合。

三、实现科技管理和加强基础服务融合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拥有先进的服务理念,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础。馆员是知识的载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图书馆来说,优秀的服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要转变服务理念,必须要由对读者接受服务过程控制导向向读者接受服务过程服务导向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形象服务向实效转变。在读者管理过程中,坚持以读者为本位,以质量为导向,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必须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意识,将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优质、高效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上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改变以往以“管理”为主的方式,提倡用新的手段去处理馆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行服务管理,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服务促使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改进工作手段,促进技术人性化

在未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观念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展理念,倡导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的人性化,使信息更好地为人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引进和使用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信息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等,改进后加强信息资源的宏观协调管理,促进新旧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更加畅通,让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合理、更人性化,以保证各个层次咨询服务的需求。要实现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人才资源作为图书馆“活”的资源。

(三)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

要牢固树立“大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观念,将管理范围拓展至网上的虚拟资源,积极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要通过网络搭建一个信息丰富、查询便捷、资源共享、便于交流的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深化信息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实体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采用强大的网络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全面拓宽服务领域,充实各种类型和介质的馆藏文献资料,主动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四)积极主动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经不能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只有提高所有馆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在现代图书馆里,看似读者与计算机对话多了,与馆员的接触少了,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并没有少了,这种交流就体现在馆员的技能上面。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使工作人员急需更新常识,各方都需要达到较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应该把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注重专业进修和常识的积累。

现代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手段从简单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的技术型转变,服务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借还向主动提供信息转换。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适时服务和发展的关键,图书馆馆员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服务水平、业务技能、言谈举止及沟通技巧等直接影响到为读者服务质量的基本素质,应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地加强对馆员的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培训,鼓励和奖励自学成才,造就学术带头人和专业人才,造就一批能为读者提供高层次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

(五)注重与读者交流,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和谐图书馆要协调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物理环境和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要提升图书馆馆员的至诚服务精神,增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求知热情,建设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充满人文氛围的信息资源宝库,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图书馆馆员要努力争取做到这一点。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下,图书馆馆员要抛开一切界限,平等地与读者沟通交流,从中可以了解他们的阅读需要与倾向,并向他们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功能,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拉近馆员和读者的距离,读者服务工作也会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汤凤娟.从样本书库到图书阅览室[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0,(4).

[2]莫玉萍.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J].贵图学刊,2006,(3).

[3]门亚杰,陈谏,于歆.高校图书馆呼唤人文理念的回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张念宏.教师必读.北京能源出版社,1987,(4).

上一篇:浅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 下一篇: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