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时间:2022-04-30 09:17:34

课外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摘 要】体育课外活动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课外活动,将其作为学生素质提高的载体是十分有需要和可行的,方便于继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时效性。

【关键词】课外活动 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不但可以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并且还能够经过不一样的拓展项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和改变学生们的心智模式,这恰好可以补充体育教学中只看重身体锻炼而忽略了心理发展的缺陷。

一、课外活动对学生们的心理综合素质与本性品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外活动的特征

1.训练与娱乐并重,追求本性化的运动方法和习惯养成

课外体育活动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为了满足学生个人的锻炼和运动需求,学生可以依照本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优势,自愿选择,主动参加,在如此的情形下,学生可以独立自主进行操纵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知,主动性和参加性更加积极,在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的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实发展了学生的本性和才气,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2.既紧密契合课时,又灵活、开放、多样化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在课程授教之外,但又要遵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落实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含了所有课程学教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本身喜欢的课程,发展他们的优势,不受大纲的制约,依照学生的兴趣和当前的物质条件允许而制定,只要求做到对学生的成长有益都可以安排。所以组织方式非常灵活,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

3.因人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有岁数、性别之分,体质强弱千差万别,就同一个人在不一样时期对活动内容要求也各不相同,承担负荷的能力不一。所以,在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时可以针对上述的不一样特征,采取灵活区别对待的方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发展为目标,教育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主要组成的一部分,它与课堂体育教学二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辅助,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学生在学校排除上课以外,参加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将方便于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进行发展,既可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巩固、发展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挖掘潜在能力,有益于学生本性的发展,展现特长,并且又还可以丰富课余生活。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1.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起到导向、控制、督导、教育等作用,是人才发展必备的条件允许。拓展训练创建了温暖、支持和信任的气氛,提供了轻松有趣的发人深省的自我研究方法,协助学生继续认识本身、了解本身与收纳本身,为广大学生自我的认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允许,课外体育活动是经过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详细的情境中感都受到了自我体验,映照出自我的镜像,经过相互交流去发现自我认识中的难题,从而使得澄清了内心已面临的自我意识的难题,最后实现调整自我的认知。

2.课外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自我品质。学生在活动当中,经过活动经验的分享,相互学习与交换经验,模仿其他优秀学生的行为,在活动当中营造十分好的人际环境,都将方便于学生反省自己本身的不良品质,学习交往本领,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拉近心理距离。

二、课外体育活动在教学方式转变中的应用方法

(一)重视课外活动的应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要依照一定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课外活动遵照体验式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地分成四个阶段:经历——表明——归纳——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主要是在于体验整个过程,和彼此之间的交流,即咱们常说的分享。

(二)创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依照学生自己本身状况来制订课外活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课外活动课程能生活化、社会化。

(三)创新课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活动项目的灵活性比较大,完全可以依照学校的详细状况设计课程的内容。活动项目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1. 增加感彩表示。有部分课外活动只需要增加部分感彩表示,就会使参与者充满兴趣或产生某种新奇的感觉,从而让课外活动内容更为有趣和刺激。

2. 学校对课外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学校应对课外活动的开展引起重视,在设备添置和老师的培训等方方面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充实地应用课外活动资源。学校还可以应用场地资源开发,建设部分课外活动的项目设施,如建造攀岩墙、高空组合架等等。

【参考文献】

[1]燕国才. 素质教育基本理论[M]. 北京.

[2]学校体育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育教学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中职口腔修复工艺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看职教队伍的建设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