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04-30 09:10:56

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课堂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实践运用,努力构建富有数学韵味的课堂,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进而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多媒体;情趣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58-02

[作者简介]姚长梅(1974―),女,江苏兴化人,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教师。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感态度”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呢?“课堂≠教室”,课堂应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情酣意浓的有机整体。那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情趣化的数学课堂呢?

一、放手操作,以“动”带趣

(一)案例:《“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23-2=”,让学生口算,学生能很快说出结果。接着演示将题目改成“23-7=”,学生继续口算,出现困难。此时,笔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3减7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看谁不用老师教,自己就发现这题的算法。”学生听后,兴趣高昂,个个乐于尝试。于是让学生先拿出2捆(每捆10根)零3根小棒,再要求学生设法从中拿出7根。经过实践操作后,许多学生都能说出:单根的小棒不够7根,就拆开一捆小棒,10根和3根合并是13根,从13根里拿出7根还剩6根,再和原来的一捆合起来是16根。最后,笔者让学生边观看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操作过程边回忆动手操作过程,说出了算理:3减7不够减,从20里拿出10,13减7得6,剩下的10再加6得16。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了知识,品尝了会学的乐趣。

(二)体会

“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就喜欢看看、摸摸。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比一比、画一画、拆一拆、分一分,就能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操作过程,动静结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轻松地获取知识。

二、创设情境,以“疑”生趣

(一)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充满趣味的课件中出示问题:

将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将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将3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顺利答完以上各题后,笔者又出示: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课堂里一片静悄悄,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每个小朋友分的都不到1个。”笔者顺势引导:“那该怎样表示每个小朋友分的苹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此时,学生兴趣盎然,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二)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学生如果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之间产生不一致或分歧,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就会为了解决二者的矛盾而引起行动。如果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心理就会重新趋于平衡,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所学的知识兴趣更浓、求知欲更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富有启发意味的问题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增强数学课堂的情趣。

三、确立目标,以“问”促趣

(一)案例:《比例尺》

上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要建新的体育馆,学生一听个个都很兴奋。笔者接着说:“今天,校长想请大家帮个忙。”学生的兴奋之情变成了期盼之态。“校长给了我们新体育馆的图片,想请大家帮忙按规格画张平面图。”这时,学生有的在努力思考,有的面露难色,有的则小声议论:“这么大一个房子,按规格画在纸上,该怎么画呀?”抓住时机,笔者巧妙地引入新课:“同学们,其实这件事并不难,等学完本节课,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帮上这个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这样既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及时地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将其作为学习目标,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四、开展讨论,以“辩”激趣

(一)案例:《质数和合数》

多媒体出示讨论题: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之间有没有关系?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学生说:“质数、合数与偶数、奇数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有的学生说:“奇数一定是质数,如3、5、17等。”有的学生立即反对:“9是奇数但是它是合数。1是奇数,但它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有的学生说:“偶数一定是合数。”但很快又有了不同意见:“2是偶数,但不是合数。”通过讨论,大家的意见归为一点:“奇数不一定是质数,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这样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兴趣,通过讨论得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最后,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知识点小结,加深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体会

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进行不同见解的争辩,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好方法。在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争辩既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又能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乐在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小结呈现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

五、联系生活,以“境”显趣

(一)案例:《献爱心学估算》

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身边的失学儿童及社会各界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的报道。笔者在氛围渲染中问:“你们想帮助他们吗?怎样帮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融洽。这时有学生提出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助他们,接着笔者请学生设计助学方案。

1.了解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情况

分组统计每人每天的零花钱情况,再汇总填写全班每天零花钱统计表。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有清楚的了解,笔者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做进一步估算,指明口述估算过程和结果,把结果填入零花钱与失学儿童学费对比表中。那么,一个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是多少呢?笔者让学生对一个失学儿童的学费进行估算,结果比他们的零花钱少得多,一年只需330元左右。

2.完成助学计划

根据前面的统计对比,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现在我们要节约零花钱帮助失学儿童,我们的捐款是自愿的,你愿意一天节约多少零花钱捐给失学儿童,告诉组长,组长统计讨论后填写助学计划表。最后,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各组的助学计划表。

(2)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通过帮助身边失学儿童重返课堂的事例,学生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既避免了数学学习的枯燥,又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估算。

参考文献:

[1] 赵东霞.中学数学课堂手势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014.

[2]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对小语课堂“预学热”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下一篇:我的预学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