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序与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

时间:2022-04-13 11:26:17

构建有序与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

[摘 要]有序与灵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多元、深刻、激情。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教师就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题目的巧妙设置,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无限活力与精彩。

[关键字]初中数学;设定情境;实践活动;竞争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62-02

[作者简介]张春雷(1981―),男,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六甲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生活体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与传统的“你教我听”的教学理念不同,要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我们就应当抛弃陈旧的观念,让数学课堂在井然有序的前提下灵活有趣起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学习。

一、亲身实践,让感受更直观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定理的推导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时,首先,笔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那么三个角之间是什么关系?三个边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关于三角形的定理和规律,笔者让大家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让他们剪下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观察,感受“三内角之和等于180°”的定理。再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边剪下来,然后让大家观察:“大家试着拼一拼比一比,三角形的三个边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我发现,无论怎么换,它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都比第三条边长。”“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同学们也试一试,看看是不是这样?”“真的哎,老师,我画的钝角三角形也是这样!”“我的也是!”大家纷纷报告自己的发现。“这就对了,这就是三角形的一个定律,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永远大于第三边。”笔者又适时地进行了知识延伸:“那么大家再用第一个三角形剪下来的三个角观察一下,其中一个角的外角和另外两个角是什么关系?”学生在下面拼拼画画,很快得出了答案:“一个角的外角等于另外两个角之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达到了活跃课堂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灵感

学习不是一个单向性的行为,而是需要双方的互动。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只会适得其反。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感悟。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时,笔者先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问大家:“请同学们量一量斜边的长度是多少?”“是5cm!”“没有错。”笔者进一步引导,“那么大家有没有观察出三条边有什么规律呢?”“是三个连续的数!”“可是,我们还有几组勾股数可不是连续的哦,例如5,12,13;7,24,25……”学生看着这几组数字,陷入了沉思。“那么咱们现在试着用第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画出三个正方形,然后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笔者继续启发大家。“哦,32+42=52”“这几组也是,52+122=132,72+242=252。”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大家说得很对,那么总结成规律是什么呢?”“就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回答得很好,那我们再进一步想想,该如何证明直角三角形呢?”“把这个定律反过来不就行了吗?”学生纷纷回答:“如果a2+b2=c2,那么它就是个直角三角形。”

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激活学生灵动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其自主探索和学习。

三、创设情境,实现身临其境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上课时多用的是一些固化的教学方法和语言,对数学知识点多是简单的复述和讲解,学生无法感同身受。为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学知识,我们应当多动脑筋,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假设,制造悬念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巧妙的假设。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在课程开始前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你说我猜’。”“好呀!”“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个数字,用这个数字除以5,减4,再乘2,将算出的答案告诉我,我就能知道你想的数字是什么。”

“老师,我的答案是2!”“那你想的数字是25对不对?”

“老师,我的答案是4!”“那你想的数字是30对不对?”

大家见到这样的场景,纷纷陷入了思考。笔者顺势说出了今天的主题:“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能猜出来吗?因为我将这个数字看作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一元一次方程。”上课开始一个小游戏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被激发起来了。

(二)贴近生活,应用实际

课堂上创设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学生可以更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更加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到初中数学九年级“圆”这一部分时,在让学生了解了半径的概念后,为了让大家清楚直线和半径长度的关系,笔者出了一道应用题:“一个圆形操场的面积是25π米,这个操场的半径是多长?”学生很快算出了半径:“πR2=25π,那么R=5(米)”“算得很对,如果一个运动员在操场的中心点扔铅球,扔出了4米远,那么他的球在操场里面还是外面呢?”学生思考了一下:“如果半径是5米的话,那4<5,球肯定没有扔出去。”“如果扔了7米呢?”“那就扔到操场外面了。”学生兴奋地回答。将这种生活中会看到场景应用到题目中,可以获得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四、举办比赛,提高竞争意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光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未免有些单调。教师应当开动脑筋,给课堂增添一些多元化的、有趣灵动的元素。适时地举办一些数学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学生在热烈紧张的课堂氛围中提高竞争意识,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在教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时,因为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和对称,可以画出不同的图案,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举行了“我画万花筒”的比赛。笔者让学生用不同的图案、不同的对称旋转方法,来画出属于自己的万花筒,然后让全班学生评分,选出大家认为最漂亮的图案。在比赛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积极,在设计出各种图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旋转之美。

在教学第二十一章时,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零碎,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所以在课堂上举行了“谁是计算高手”的比赛。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出了100道关于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题目,让每组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以一人回答一道题的方式轮流作答,总分最高的组胜出。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平心静气地算题,将思绪完全投入到比赛之中。这样的比赛使得学生很好地进行了二次根式的练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焕昭.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2] 杨财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1).

上一篇:精心设计导入,让语文有效课堂从“头”开始 下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