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4-30 08:58: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增加内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主要是与旧的城镇化做对比,突出“新”字: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并非只停留在制度调整层面就能达成,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加快和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战略角度支持新型农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关系的解读、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在哪里?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实行城镇化政策的几年中,城镇人口激增,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增长而忽略甚至侵害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利益,长期来看就会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农村人口城镇化并非只是农民进城,短期增加城镇人口数量就能实现,这是半吊子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和要求都更加注重农民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保障制度的完善。新农村建设是建设新农民,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据媒体报道,新型城镇化规划草案将以户籍、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点,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当然,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不是仅仅依靠修路、建房就能实现的,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这要从农村人口的职业技能,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着手改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势在必行。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履维艰

1.农村人口基数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不包括港澳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6.91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其中潜藏的问题依然严峻。首先,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农村人口仍有6.56亿,一方面,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绝对量较为庞大,若加以适当开发利用,提高人均贡献率,将会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众多,开发费用、开发重点等后续工作或将成为实施难点;其次,以往我国城镇化数据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与城镇常住人口的多少直接挂钩,殊不知城镇常住人口还包括1.6亿的农民工群体,这部分群体虽然长期在城市居住,但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市民的福利待遇。若按照户籍计算,我国城镇化率仅在38%左右,离我们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穷国与富国以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与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还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①

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仅有48%,而发达国家则超过78%,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据2001 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的调查发现,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的3.19%,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3%;2010年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城镇为9.21年,农村仅为6.79年。而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素质,以日本为例,农民中大学毕业人数占5.9%,高中毕业74.8%,初中毕业19.4%,②与我国相距甚远。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

3.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产业结构分布不均

按照2008年的数据,中国农村共有约9亿左右农民,分散居住在55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区地形地势情况不尽相同,人口居住分散、村庄规模过小的事实普遍存在,这不仅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难点,也成为普及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瓶颈。

另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4.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左右,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且东西部产业分布不均,东部第三产业相对占优,而西部多以第一产业为主。新型城镇化要想稳步实施,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与之匹配的劳动力素质提升为支撑。

4.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已不只是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投入,更多的是依靠认得只是、能力、科技水平的提高,知识可以创造新的、快速增长的价值。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提高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所增加的收益,“三化”稳步高效发展需要借助开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来实现。但是,大多数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对接受教育与否漠不关心,甚至担心技术培训推广会对自己造成冲击。如果不有效加强农民“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加紧开发培训专业技术、储备更多“农村人才资源”,将很难满足今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我国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偏少,拿教育投资这方面来说,城乡差距比较明显,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3.5%。有资料显示,英国农民培训费用70%由政府提供,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到600亿美元。在前几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中,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人力资本投资的重担大多被转移到县乡一级的地方政府头上,这些政府又大多有财政困难,经费长期无法到位。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发放都成为问题,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有消息称国家将以40万亿投资新型城镇化相关产业,可是真正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又有多少,我们拭目以待。

6.改革推进艰难,地方政府“趋利避害”思想泛滥

新型城镇化未来将从户籍、土地、财税等改革着手,但要真正解决农民市民化并非易事。2012年曾有媒体披露,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市场都反对户籍改革,既不“舍得”为农村转移人口出钱出力,也怕影响当地居民的利益。户籍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是否能够切实享受到医疗、社保等城市福利,尤其是他们的受教育问题,将受到多方面限制。

另一方面,目前的城镇化依然是以投资驱动和“房地产化”为主,是一种利益性的城镇化。不少政府收了农民的地去不收他们的人,土地的城镇化要快过人的城镇化,这种典型“趋利避害”的做法从表面上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还提高了城镇化率,却没有从根本上将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各方一同努力,农村人力资源的稳定与开发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将制度变革落到实处。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认识,加大教育投入

首先应该充分意识到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战略角度树立人力资本优先开发观念。人力资源是农村最大的生产力,但是其往往不能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无法高质高效带动经济增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应提起高度重视,保证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 开发的根本途径,这一途径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尤为关键。加大基础教育建设力度,一方面,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费政策发展落实,确保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对农村现有人口应积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避免产生排斥情绪,让更多农民意识到只有主动参与学习,接收更多知识,才能有出路、走得远。另一方面,各地要立足于当地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对不同人力资源结构、数量、质量,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多进行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根本,以工作为直接目的,以职业培训为方法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3.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引导和服务

农村人口众多,耕地不足,以“小农经济”为主,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对现有可用劳动力进行合理配置使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去,尽可能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韩国新村运动之初,中央政府成立了内务、农林、工商等多部门行政官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市、郡、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紧密网络,实时监控包括人力资源配置在内的各项工作。二是要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拓宽农村人口就业门路,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鼓励农民自行创业,吸引并努力留住人才,积极开展大学生“返乡”活动,放宽投融资政策,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4.深化、落实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改革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持续化过程,它关系到经济发展战略走向,可是对于各阶段落实效果又缺少统一标准,不少地方政府忽视了这种生产关系的潜在要求。人力资源开发首先需要制度保障和法律规范,目前我国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地方法规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有关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以及投融资政策等变革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户籍制度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性问题,在城市生活成本越高,人力资源越不稳定。土地制度、投融资等改革要与户籍制度改革同行,以切实保障农村人口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缨,李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以重庆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7).

[2]周石生.高等教育创新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J].教育评论,2013(1).

[3]万一.韩日农村教育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科技和产业,2010(1).

[4]李文政.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构建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

[5]梁乃云.我国民工荒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9(4).

[6]汪晓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J].科技向导,2011(35).

[7]高士友.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25(6).

[8]张吉.城镇化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关于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

注解:

①《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orld Bank,1999

②《农村素质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国投资理财网,http:///licai/sannong/sannongyanjiu/2006/8-16/114141.shtml

上一篇:嘉兴有条捞猪船 下一篇:浅析邢台地区小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