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生互动环节,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时间:2022-04-30 04:01:26

优化学生互动环节,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摘 要】“生生互动”是课堂普遍存在的教学环节,完善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学习活动,使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成为现实。对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动力激发等环节的优化,能促进学生互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教学成绩。

【关键词】优化 互动环节 提高 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72-01

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合理开展生生互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投入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学生互动也是实现自主课堂的途径之一。

一 “生生互动”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活动

学生互动是教学活动中“儿童——儿童的双边活动”,是为达成学习目标开展的生生交流,它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生生互动”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它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认知品质的形成,增加人际间交往,学生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协作活动,促进知识生成与发展。

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在互动中,可以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获得成长。

二 “生生互动”形式生动活泼

生生互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双边活动”,也可以是“多边活动”。信息传递交流方式灵活,可以是单向的、双向的、多项的。具体有双边单向一对一辅导、双边双向互教互学、互查互促;多边单向一教多、多帮一,多边多向相互交流集体讨论等。“一对一互助”和“学习小组”是最灵活有效的双边及多边互动形式。一对一互教指向明确影响少,学习小组有4~6人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交流合作、自助他助、自主,交流便捷充分、目标明确、任务适宜、环境紧凑,更能发挥合作学习优势。

三 “生生互动”内容丰富多样

第一,互查互纠。这一种最简单、高效的互动方式,以互相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把握度、问题解决进展、实践活动结果等,指导被检查者纠正错误、完善不足。如“互考”,每个学生都要出题考别人,出题要好、要符合内容,课上就不得不自己去学、去做、去思,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如“互评”,是针对别人的解答、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补充,有时还要陈述自己的理由,准备对方的反击,思考层次必然要深刻。在互查互纠中,学生完成了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借鉴他人更好做法,“一对一”帮扶快速弥补了不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问题探究,以探究某规律、解决某疑问、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等为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往往具有挑战性、活动性、交流性等特点。在交流探索所得、寻求探索结果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促进学生愉悦感体验的循环积累,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第三,合作任务,合作任务的完成促进了组内相互信任,促进了个体对集体贡献的体验,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当然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考虑时间、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科知识特点等适应性。

四 “生生互动”应是一种习惯

课堂离不开生生互动,上课离不开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从一定角度来讲,生生互动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从学习能力角度看,生生互动应作为学习习惯培养。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习惯。互动是为了教学而服务,控制互动的有效性防止为互动而互动失去教学目标,互动应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互动应基于学生、基于学生对问题、任务的把握情况而动,独立思考、自己解决应是互动的基础。互动基于外部信息的反馈,大胆无私地敞开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认识是互动彻底有效的基础。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内驱力、控制学生参与活动深入度,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互动习惯、培养互动能力。

互动体现了学生主体,实现了课堂上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及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在互动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薛莺、陈锋.运用“微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J].中学数学参考,2013(5)

[2]方建华.浅谈利于学生互惠学习的“互动互助学习小组”[J].教育界,2011(1)

[3]李洪英、郑宇、崔咏婉等.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调查报告[J].教书育人,2012(16)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如何上好高中试卷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