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师之道

时间:2022-04-30 05:01:51

[摘要]教师素有“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人类文化知识的积淀和更新传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为师之道:爱是起点、道德是基础、文化内涵是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核心。

[关键词]为师之道 教师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传递了一个信息: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和道理的角色,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偶像。近代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被广大教育家奉为金玉良言,这里的为师之道指爱心。在文庆城教授的《现代化学教学论》一书中,文教授教育理念中为师之道是“成功始于赞赏,创造源于宽松,学习在于建构,爱心与责任办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责任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如何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教师观。从“灌输书本知识”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传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本文将自己对为人师表的看法稍加整理,略述心得,与之共勉。

一、爱是为师之道的起点

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爱蕴含着宽广的含义,一方面指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只有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自身的精力,完成和履行教师的义务,完成和履行教师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爱是相互的,是永恒的,只有教师将广博的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才能涉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宽容与理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因此,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身心,是为师之道的起点。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处理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因此,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用爱心去抚平学生的焦虑,选择适当的方法指引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积极向上处事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爱应该包裹接纳、关心、理解和期望等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教师要理解他们身上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用真情的甘露滋润他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批评或者是粗暴地训斥,而应以“爱”为出发点,用心灵去感化,从关心人手,体察谅解,使他们真切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点燃积极向上的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勇气,将他们自身所特有的才能不断激发和扩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人生道路。让学生时刻感到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伴随他们渡过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关,伴随他们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将真善美融化到学生的内心,使其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质的升华。

二、道德是为师之道的基础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平日里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它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等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重视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以主人翁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要用真理的力量去说服学生同时,更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极为重要,是为师之道的基础。

三、文化内涵是为师之道的动力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因此教师要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渊博文化内涵。渊博的文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广博的知识,如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等;另一方面指具体的技能,如教育工作能力(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指导学习、媒体运用)、教育科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学习、反思、改进)等。

教师文化内涵的养成是逐渐累积的过程,要求教师在不断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科学文化知识及工作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积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精神素质、知识素质,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泉水。因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才能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具备指导能力和影响力,才能更好的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促进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为师之道的核心

学校是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场所。现在教育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因此,教师要坚决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要敢于打破常规,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对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此外,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观念,教师不仅仅满足教书匠的头衔,而是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逐渐养成培养科研意识,善于从身边的教学资源人手,总结教育规律和教育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撰写科研论文,用创新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具有永不满足、执著追求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形成博爱之心和获取渊博学识,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具有追求新知和不懈探索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与时俱进,时刻满足社会的需求。努力使自身符合教师修养的三种境界:“经师”、“能师”、“人师”。

上一篇:浅谈校长对教师的管理 下一篇:借朗读教学之光育语文素养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