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构成分析

时间:2022-04-29 09:30:46

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构成分析

“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是顺

应我国转型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市场的总体需求趋势,对以往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又一次超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高等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朝着更为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关涉高教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上,“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趋向成熟,人才培养结构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一些传统名牌大学继续倚重研究型、尖端型人才的培养,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心致力于造就基础性技术人才,而近些年迅速崛起,目前已在全国高校中占到很大比重的新兴普通高等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之间这一巨大的结合地带(也可以叫做“中间型人才”),在着力强调受教育者应用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新的人才理念,无疑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积极适应市场经济逻辑、寻求自身发展合理坐标的科学态度,有着很强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在未来人才市场竞争中有着广阔的价值适应空间。

“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观,于今已经很难说是某个人某个时候一下子提出来的,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高教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何谓应用型?就是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关于这一点,国内学术界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何谓创新人才?对于这一概念,学术界的说法不尽相同,国内与国外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人格、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这种人才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进取、缺乏创造能力的保守派和懒惰者而言的。也就是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都应具有创造性。

综合起来看,国内学术界主要是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但这里面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人的创新素质是独立于其他素质之外,可以去专门培养,这与现代教育中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思想相错位;二是一味强调创新,会导致人们对创新内在标准的进一步模糊,甚至往往将那些玩弄花样、变换形式的投机取巧之行统统混同于创新。创新,并非一种能够独立于其他素质之外、可以单独看待、特别培养的特殊素质,它是在诸多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更非变换花样、哗众取宠的街头炫技行为,而是有着基本的内在品质及行业标准,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反复探索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博雅”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全人”观、美国教育家赫钦斯的“完人”观等。相比之下,正暴露出了我国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上存在不够完整、不够健全的偏颇。

认识到这种偏颇,对于我们下面进一步深入讨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有重要意义。因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复合概念,当我们初步阐释了“应用型”和“创新人才”的基本含义之后,更重要的是辨析二者的内在关系。

在这个复合概念中,笔者以为:应用是基石,创新是目标;应用是出发点,创新是归结点;应用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关键。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强调直接应用、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是因为现代社会建设更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式的人才,而是能够切实参与社会实践创造的人才。一个人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实践,能够切实适应社会工作需要,才能进一步去努力实现创新的目标。没人会相信一个从未种植过梨树、品尝过梨子的人能够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在这里“基础”直接制约着“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高级研究型人才,同时也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根基和很强的应用能力。而反过来,创新又为应用指引方向,因为只有胸怀创新意识,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才能使实践应用能力有的放矢,有可持续性,有未来发展眼光,也才能相对克服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试想,一个没有创造愿望的烧水工,永远也不会去思考“壶盖为什么会动”这样的问题,其劳动也就只能在同一水平面上不断重复。而且,这里我们所说的创新,还不单是指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是指具有完整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民族情怀、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这些才是创新的深层内在素质。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了上述这些内在的素质做支撑,一个人的创新行为才会真正与人类共同的利益目标及价值追求相一致。

概括起来讲,本文所谓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指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具备丰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既能在某一职业领域成功立足,更能以此为基石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关怀天下、勇于奉献的人。

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哪些素质?限于本文论题,我们并不准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所需素质作详尽的、面面俱到的研究,这里主要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素质予以论述。

1.科技素质。作为新世纪人才主力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这里的科技素质,不单是指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专业基础知识、现代化科技工具的应用等,也包括科学智能方面的诸多内容,比如思维、想象、观察、记忆、社交、表达、设计、创新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综合起来即反映出一个当代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才可能跻身现代人才行列,成就一番事业。

2.实践素质。实践素质是指通过运用所学知识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改善现实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与人交往能力、实际做事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这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才之基。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素质是能否成为人才的关键所在。

3.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个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道德教化、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道德品质。这是人类生命个体能否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利国利民的“人”,进而成为一个“人才”(自然包括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精神之根。

4.人文素质。“人文”就是探知“人之为人”、“怎样做人”的道理,“它的内在核心是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终极价值的关怀和尊崇,外在取向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理想、人类解放的思考和探索。”这种向内拷问心灵、向外关怀天下的精神品质,正是人文素质比起其他素质来最为独特之处。它不是一种可以与其它素质相并列的素质,它渗透在所有关乎人的素质之中,成为每一种素质的精神底蕴,以及每一种素质与素质之间的血脉联系。也就是说,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关键;而创新能力又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而是各种素质相互促生、相互渗透、和谐共存、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诸种素质的相互关系中,人文素质又发挥着浸润、协调、整合、提升等一系列重要的内化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一个人的创新不会只是突发奇想、一时冲动,不会满足于浅尝辄止、昙花一现,而是逐步转化、积淀、生成为一个人内在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能够朝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不断前行。这才是人文素质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而言,上述四种素质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人格境界上去了,其实践才有方向和目标,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再如,在道德素质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其具体实施的最佳路径,因为人文教育本身就是价值教育、情感教育、历史教育、审美教育、心智教育、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附加式”教育,而是一种由主体内部自然生发出来的“感悟式”教育,前者是被动性的,后者则是主动性的。如果说,道德素质教育是明确指引我们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内在地具体帮助我们怎样成为那样的人。

其实,对于本文未尽列举的其他重要素质的培养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同样能够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从深层次上解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问题;在培养人的法律法规素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供出丰富的感性材料或间接资源,有助于受教育者建立起一种健康、朴素的做人准则;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更是能够有效抚慰我们心灵深处隐藏的伤痛,促进我们的身心进一步趋向康健与和谐。概括地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专业成才”,更要“精神成人”,亦即“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并“最终内化为他(她)的血肉人格即德性”。当然,并非所有的人文教育都是可取的、有益的,人文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选择是另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也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上一篇:关于校园无线网络的设计与组建 下一篇:论常州市物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