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4-29 08:01:26

心理干预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上肢手术行神经阻滞麻醉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按常规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处理等;研究组在麻醉前访视和麻醉过程中适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均在麻醉期间同一时点上由专业麻醉医师对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监测血压、心率等。结果:心理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SAS、SDS及血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能维持麻醉期间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神经阻滞麻醉 心理状况 血液动力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37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和麻醉都具有创伤性,甚至引起新陈代谢的应激反应[1]。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及逃避、依赖、敌对等行为改变,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现对26例骨科上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期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骨科上肢手术患者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6);ASA分级Ⅰ~Ⅱ级,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8~60岁,既往均否认有精神病、高血压、心脏病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病史,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术中未使用辅助药物,麻醉过程中患者一直处于清醒状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ASA分级、麻醉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麻醉前访视、术中麻醉处理等均按常规进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下列心理干预措施。①指导患者采取行为控制技术:及时采取行为控制技术,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常用方法有示范法、分散注意法、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示范法是安排手术成功病例给患者讲解如何应对术前焦虑和抑郁;分散注意法是麻醉医师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对手术麻醉的注意力;放松训练是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全身肌肉放松。②心理支持与指导: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对麻醉医师信任,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不良情绪。其次,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及时对患者进行麻醉、手术等有关知识的宣教,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手术和麻醉方法等,使患者对治疗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要做好家庭及社会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时让患者家属朋友探望和慰问,关心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观察指标:由专业麻醉医师观察并记录麻醉前访视时(T1)、麻醉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SBP、DBP、HR值,并分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2]。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两组SBP、DBP、HR比较,见表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见表2。

讨 论

手术对于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不仅有身体的创伤性刺激,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的消极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3]。各种心理刺激会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生理变化。故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等)和生理变化(如心率、血压等)来衡量心理干预措施对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心理状态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本研究是在麻醉前和麻醉过程中,采用心理支持和行为控制技术等综合措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方式。结果表明手术患者经心理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以及SBP、DBP、HR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对手术的恐惧,以平常心来应对手术和麻醉,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有利于患者安全顺利地渡过手术期,促使患者早日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7.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姚树娇,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7.

上一篇:微创经皮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观察 下一篇:高危妊娠孕妇的危险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