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

时间:2022-10-14 06:16:00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

摘 要 目的:探讨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选择外科及妇科腹部手术共计858例,其中出现脂肪液化4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中皮下使用电刀、肥胖与术中切口未使用电刀、非肥胖切口脂肪液化有明显差异。结论:切口脂肪液化病因中以切口使用电刀、肥胖关系密切。

关键词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147

随着高频电刀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本文对近年来外科及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收治的病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858例,男405例,女453例,年龄15~91岁,平均584岁。肥胖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0cm)276列,非肥胖582例,术中皮下脂肪层使用电刀者537例,未使用电刀者321例。切口脂肪液化者手术后4~10天,切口出现黄色渗液,内混合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有部分切口愈合不良。

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渗出液内可见漂浮脂肪滴;②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症象;③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三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粒。

结 果

肥胖患者发生脂肪液化18例(65%),非肥胖者脂肪液化25例(43%)。术中皮下脂肪使用电刀者发生脂肪液化36例(69%)。未使用电刀者发生脂肪液化7例(22%)。

讨 论

病因:肥胖患者脂肪较厚,脂肪层中本身血运较差,切割后破坏局部血运。电刀切割止血形成高温,对切缘创面及附近组织均有损伤,高温致变性坏死,成为切口脂肪液化最常见的原因。术中切口大块的钳夹结扎,切口暴露时间长,造成无菌性炎症。患者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也可造成脂肪液化。

治疗:脂肪液化诊断不难,多发生在术后4~10天,切口有少量黄色或淡血性渗出液,可挤压切口两侧予以确定,切口无疼痛、无明显红肿,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状态,渗出液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少量炎性细胞,细菌培养阴性。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出液量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量少,液化浅表,只拆除1~2针缝线,内置油纱条或雷夫诺尔纱条引流,换药直至情况愈合。如渗液较多,深层液化,切口大部愈合不良,应及时敞开伤口,充分引流,盐水纱布湿敷,刺激肉芽组织生成,再做二期缝合切口。同时可作红外线照射切口,可促进切口恢复愈合。

预防:术中切开皮肤及脂肪组织尽量少用电刀,电刀在脂肪层仅用电凝止血。电刀强度注意不同组织应用不同强度,缩短电刀与组织接触时间。术中操作动作轻柔准确,止血彻底,缝合时不留残腔。缝合腹膜后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将脱落失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对于评估术后脂肪液化可能性较大的患者,皮下放置橡皮条引流,24小时后拔除。术后可用红外线照射理疗,保持切口干洁,防止切口脂肪液化。对于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予常规纠正。

上一篇: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 下一篇:小儿法洛四联症148例术后早期监护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