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对比

时间:2022-04-29 02:21:06

【前言】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对比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20 mg/次,1 d/次,早晨空腹口服;观察组则采用雷贝拉唑治疗,20 mg/次,1 d/次,早晨空腹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w。 1.3疗效评定[5] 痊愈:溃疡以及炎性反应消失,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溃疡消失,仍有部分炎性反应,溃疡面基...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2月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9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均连续治疗4 w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痊愈24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2,P

关键词:雷贝拉唑;奥美拉唑;胃溃疡

胃溃疡是溃疡发生于胃部的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易发展为胃出血、胃癌等急重症[1-2]。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胃溃疡药物,两组疗效尚存争论[3]。本研究据此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胃溃疡的诊断标准[4]并经临床检查后确诊。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上消化道手术史、恶性肿瘤、药物禁忌症以及近期使用过类固醇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3.5±24.7)岁。对照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5.1±2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20 mg/次,1 d/次,早晨空腹口服;观察组则采用雷贝拉唑治疗,20 mg/次,1 d/次,早晨空腹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 w。

1.3疗效评定[5] 痊愈:溃疡以及炎性反应消失,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溃疡消失,仍有部分炎性反应,溃疡面基本愈合;有效:溃疡以及炎性反应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溃疡面愈合达50%以上;无效:溃疡以及炎性反应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有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24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2,P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耐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症状。

3讨论

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较高的复发率特点[2]。特别是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胃溃疡早期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易发展为胃出血、胃癌等急重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5]。研究认为,胃溃疡的可能发病机制为:胃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包括经常接触高浓度胃酸、长期大量饮酒、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各类药物等)加剧,削弱了黏膜保护因素,致使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失衡,导致胃溃疡发病[4]。

临床常根据胃溃疡的病因采取抑制或消除黏膜损害因素,增强黏膜保护因素的对症处理。奥美拉唑是临床治疗胃溃疡常用药,疗效较好[3]。作为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可直接作用于胃腺壁细胞和酸泵,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杀灭作用,可以特异性的作用与胃粘膜壁,并选择性的抑制受到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以及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且药效较长。临床中发现奥美拉唑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见效慢,疗效不稳定且个体间差异较明显[3-4]。作为上市最早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是R型及S型光学异构混旋体,代谢途径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主要通过CYP2C19代谢。CYP2C19是CYP450酶第二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基因座位于染色体区10q24.2上,具有很多SNP位点,存在基因的多态性,不同个体之间CYP2C19基因存在差异,研究认为[2],与白种人相比,更多的黄种人缺乏CYP2C19。奥美拉唑代谢表型多态性导致其抑酸疗效的不稳定性及个体间差异较明显。另外,奥美拉唑生物利用度低,口服后肝脏首过效应大[2]。雷贝拉唑是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的机理与奥美拉唑相似。但雷贝拉唑对CYP450活性的影响明显低于奥美拉唑,只受经该系统代谢药物吸收轻微的影响。作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具有更高的解离常数值。研究表明[5],奥美拉唑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分泌作用更强,且其抑制速度更快,因此奥美拉唑见效更快,疗效更稳定,可以更有效降低胃溃疡患者胃粘膜酸暴露的时间。且雷贝拉唑可以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不易积存在患者体内,不良反应小[2-3]。结果显示,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痊愈24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耐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症状。结果表明,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均有较好的效果,但雷贝拉唑临床疗效更理想,应用空间更大。

参考文献:

[1]胡慧,胡海燕.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83-84,86.

[2]王峰.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190-191.

[3]张雪君.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3):420-421.

[4]孙.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2013,(23):179-179.

[5]吴海雄.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19):73-75.

上一篇:不同的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 下一篇:胎膜早破胎盘胎膜病理改变与妊娠结局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