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17 07:41:14

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31-02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上消化道运动障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损害。药物治疗以抑酸为主,本研究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以埃索美拉唑作对照,应用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门诊患者156例,均具有典型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烧心及反酸等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1]。所有患者经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B超、胸片检查,排除心、肺、肝、肾系统疾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开放的临床试验。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两组。雷贝拉唑治疗组86例,男55例,女31例,年龄21~65岁,平均36.2岁,病程2个月~11.8年;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龄25~68岁,平均35.1岁,病程1个月~12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症状和食管炎内镜分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雷贝拉唑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20 mg,每日1次,早餐前30 min口服。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 mg,每日1次,早餐前30 min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每2周复诊1次,并记录+胸骨后疼痛、咽下困难、烧心、反酸症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症状缓解和消失的时间,治疗2、4、8周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评分标准参考文献[2]。0分,无症状;1分,经提示可意识到症状的存在,但轻微可以忍受;2分,自觉症状存在,但不影响工作;3分,症状明显,不能忍受,影响工作或休息。治疗后症状积分降低>80%为显效,积分降低≤80%但>50%为有效,积分降低≤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第2周时,雷贝拉唑治疗组、埃索美拉唑对照组反酸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第4周时,两组所有症状积分均较第2周显著下降。第8周时,雷贝拉唑治疗组、埃索美拉唑对照组症状较第4周均明显下降(P0.05)。

2.2 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雷贝拉唑治疗组7例出现头痛、腹泻、口干,未给予特殊处置,1周后症状消失;埃索美拉唑对照组4例出现腹泻、口干,约1周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头晕,但可坚持整个疗程药物治疗。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伴有食管黏膜及其他病理性损害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因包括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食管体部清除功能下降和食管组织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治疗主要包括抑酸治疗以及促胃和食管排空。

研究表明,胃酸是反流性食管炎黏膜损伤和出现症状的关键,24 h食管pH值监测结果显示,食管酸暴露的程度及时间与黏膜损伤范围之间有直接关系。24 h食管内pH值4是有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按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1],一般治疗是抬高患者床头,患者戒烟酒,低脂、低糖饮食,避免饱食。大量研究证实,质子泵抑制剂在抑制24 h胃酸分泌,减少食管酸暴露,缓解反流症状及愈合损伤黏膜方面均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因而广泛应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故药物治疗首选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疗程8周。

国内研究[3]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参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代谢,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的主要代谢途径。而雷贝拉唑主要经非酶途径代谢,只有一小部分经CYP2C19途径代谢。CYP2C19基因多态性(表型多态性)对雷贝拉唑抑酸效应的影响,阐明用雷贝拉唑治疗酸相关疾病时区分CYP2C19基因型的必要性。雷贝拉唑钠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系统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可使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均受抑制。本品对胆碱和组胺H2受体无拮抗作用雷贝拉唑钠能够产生持续性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由于雷贝拉唑钠使酸度下降,因此,与那些吸收与胃pH值有关的药物有相互作用。例如,正常受试者如果每天同时服用酮康唑与20mg雷贝拉唑钠,会使酮康唑的生物利用度 减少大约30%;同时服用地高辛,会使地高辛的AUC和 Cmax值分别增加19% 和29%。因此,病人在同时服用上述药物和雷贝拉唑钠时应进行监测。雷贝拉唑钠与抗酸剂同时服用以及在服用抗酸剂1小时后再服用时,雷贝拉唑钠的平均血浆中浓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下降8%和6%。本品的类似药物奥美拉唑与苯妥英同服有导致苯妥英代谢或排泄延缓的报告。

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是奥美拉唑S型光学异构体,通过特异性的靶向作用机制减少胃酸分泌。埃索美拉唑为弱碱性,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抑制该部位的H+-K+-ATP酶,从而抑制胃酸分泌。埃索美拉唑能提高胃内pH值[4]。本研究中雷贝拉唑(20 mg/d)的平均总有效率与埃索美拉唑(40 mg/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口干、头晕等,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陆星华,张泰昌.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21-222.

[2]黄敏.奥美拉唑联合莫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08,37:313-314.

[3] 牛春燕,罗金燕.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抑酸效应影响.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4;01.

[4]钟捷,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24小时胃内 pH效果比较.中华消化杂志,2003,23:491-492.

上一篇:自拟扶颈解肌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椎病38例 下一篇:可达龙治疗心力衰竭并发房颤2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