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Z模型的电击装置放电仿真研究

时间:2022-04-29 12:09:18

基于WZ模型的电击装置放电仿真研究

摘要:研究电击装置击穿电介质形成放电通道的过程,加深对放电机理的认识,为电击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WZ模型,利用MATLAB实现对放电通道的仿真。针对放电通道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实验研究难以获得全部放电参数这一问题,在分形学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引入判定函数和优化概率指数的WZ模型,得到分形维数和放电仿真图像。为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程序,选用2005FBQ-B型警用电子防暴器作为实验对象,对仿真图像和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仿真程序能够精确地模拟电击装置放电通道的形成过程,为电击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关键词:分形 电击装置 放电 仿真

中图分类号:TM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059-02

1 引言

电击装置作用于人体时,电极与人体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大多由空气、衣物和皮肤等高阻抗电介质组成。电击装置击穿电介质放电时,较多呈现出树枝状发展的特征,有一定的随机特性和自相似性,可用分形几何学研究[1,2]。到目前为止,研究电介质放电分形特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即NPW模型和WZ模型[3]。

本文在原有的WZ模型中引入判定函数和优化概率指数,对尖—板电极的放电通道进行模拟。

2 放电分形基本理论

在应用分形学分析电击装置放电发展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确定性和随机因素的影响。WZ模型使用一个个规则的点来表示电介质中各可能的放电发展点,它们的发展概率函数[4]为

(1)

式中,为可能发展的各放电点电位,为与可能发展点连接的树点电位,为击穿阈值电压;为概率指数;和分别代表确定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放电发展的影响。

定量分析放电树枝时需用到分形概念,分形维数D是一个重要参数,r为单位长度,N(r)为以rD单位的测量值,由分形维数的定义可以得到:

(2)

假设具体的放电树枝半径为R,则单位长度r=1/R,全部分枝总长度N与半径的关系服从指数关系。即:

(3)

由式(2)得:

(4)

将上述模型进行仿真,可得基本放电仿真图1。

3 WZ模型的改进

考虑电场的极不均匀性,各点的电位变化也不能简单地用树枝长度来衡量。为更好地模拟电击装置放电通道,在WZ模型中加入电场强度曲线后,对尖—板电极的放电通道进行模拟。

下面对改进模型进行建立:[5]

(1)定义点阵。在MATLAB中定义点阵

(2)引入判定函数。

(5)

(3)优化概率指数。将概率指数η定义为与电场强度相关的量:

(6)

其中,表示随坐标i,k变化的电场强度量级。在的点阵中:利用(7)(8)求xi和yk值:

(7)

(8)

其中,为点阵中一点与电场梯度逐层比较的值。将点阵通过曲线分割,划分为多个区域,以电场的中轴线(1,n/2)~(m,n/2)为y轴,板(m,1)~(m,n)为x轴,在坐标轴上作抛物线系:

(9)

x为整数,从1取到m,循环比较y与(m-k+1)的值,若y>(m-k+1),则式(7)中的Xk加1/m,直至整个循环结束后,然后求得xi和yk值,并对点阵中的每一点赋(xi,yk)值。

(4)优化生长概率算法:

由式(5)和式(6)得放电扩展概率为[6]:

(10)

(5)生成仿真图。根据第二节中的放电仿真步骤,得到改进的WZ模型的放电仿真图,如图2所示:

4 仿真与实验结果

由图1、图2和高速摄影仪拍摄的2005FBQ-B型警用电子防暴器放电图像(如图3,图像经过伪彩处理)对比可知,改进后的WZ模型放电仿真图能较好地反映放电过程的中央的顶端优势,将通道的扩散概率根据电场向中间聚集,符合实际放电过程的发展。

5 结语

本文引入判定函数和优化概率指数后而提出的WZ模型,可以精确地模拟电击装置放电通道的形成过程,通过仿真可以得知:

(1)在改进的WZ模型中加入电场强度曲线后,概率发展更好地向尖—板电极的轴线靠拢,符合实际放电发展。

(2)WZ模型,尚未涉及到空间电荷效应对放电通道发展的影响,而实际电击装置放电中它们对放电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有必要引入空间电荷场效应到已有的模型中,进一步完善模型。

参考文献

[1]谷琛,严萍,邵涛,张适昌.基于分形理论的电介质放电仿真计算[J].高电压技术,2006.

[2]谷琛.基于分形理论的绝缘介质中放电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12.

[3]石煜.基于分形和小波的电火花维持电压现象机理研究[D].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4]万基磊.基于分形理论的水中流注放电仿真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4.

[5]刘玲.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电树枝生长及其局部放电混沌特性分析.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5.

上一篇:DF100A型100kW短波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分析 下一篇:浅谈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误差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