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时间:2022-04-28 09:03:17

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来势汹汹的通胀进一步加深了对未来的担忧。央行能有效调控通胀吗?答案不容乐观。

央行目前已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在回笼市场上过多的货币。不过,正如光指出的,由于宽松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货币总量依旧宽松。

同时由于信贷宽松,造成了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一是从信贷发放者方面看,中小银行受货币政策影响大,而大型国有银行受冲击小;二是从信贷接收方角度看,民营中小企业在与国有大型企业竞争贷款过程中,也完全落于下风,造成中小银行和民营中小企业被挤出,形成不健康的经济结构。

那么,何以央行不紧缩信贷规模呢?有不少指责是针对央行官员的专业性。实际上,央行官员的水平相较于其他部门而言,在专业性上并无明显问题。央行显然清楚货币政策可能会影响经济结构平衡,尤其是通胀对富人和穷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效应不同。

央行也明白货币政策有时滞效应,政策出台到真正发挥作用会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内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政策发挥作用的效力。央行也显然知道通胀目标制和相机抉择的不同,多数条件下,两种方法会被权衡加以使用。

但这其实与央行官员的专业知识并不太相关,而是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紧密关联。从宏观经济趋势看,中国的资本投入因其价格低廉,所以被广泛接受,形成了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与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阻碍了决策层打破旧有结构的努力。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考虑中,维持增长、保持就业,才是和谐社会之根本。这也是何以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总是夹杂了众多其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如果货币政策是独立的,央行的调控政策的效力可能会大幅度提高,而不是成为替罪羊。尤其是发改委对大型食品类企业的“约谈”议价,干扰了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更重要的是,发改委这种分类价格管制着眼于局部均衡,不利于货币政策着眼于整体经济的考虑。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长期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对货币政策本身作用的预期就会发生变化,由此进一步导致货币政策的效力下降。尽管在采用何种货币政策以及出台货币政策的具体力度和时机上,通胀目标制和相机抉择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都需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保证。在多番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反思其因,重申其果,呼吁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努力。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篇:谨防通胀管理负效应 下一篇:金砖国家蹒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