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初探

时间:2022-04-28 02:46:25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初探

【摘要】目前,农村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差。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如何跟上改革步伐,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这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兴趣;培养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硬是不想读书,教起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如此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风华正茂的学生,何以不想读书?何以不肯用功读书?经过多次与学生沟通和调查学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作如下思考和探索。

1学生对语文学习没兴趣的原因

1.1学习目的的功利性

学生在经过了“减负”之后,作业量减轻了,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压力却丝毫没有得到舒缓。学习带上了很浓的功利性,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只是表现在对考试成绩追求上。

1.2学习空间的封闭性

新课程语文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课文,学生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但是由于教师没能有效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善于挖掘教材中与孩子情感共鸣的因素,不善于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致全无。

1.3学习方式的单一化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讲台上的讲,课堂成了“讲堂”,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由于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经验世界变得缺乏,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

1.4师生关系的专制化

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平等中的首席”。然而,多年以来的教学习惯使教师游离于专制与民主之间,造成“虚假”的平等,师生关系恶化,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5教学评价的程式化

程式化评价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追求标准答案为唯一目的的一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评价。如:“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有的学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师却宣布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扼杀了,学习兴趣也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淡化了。

1.6受“打工热潮”的影响较深

受当今社会中的“打工热潮”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萌生了放弃学习、打工赚钱的念头,致使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进取心不强。

2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

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后来这位美女竟然复活了,和国王永结连理,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能够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生岂能不热爱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做一名合格教师,先要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2.2可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欣赏学生,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创设情感氛围,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常听到教师充满热情的鼓励:“你真有想法”、“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想好,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以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是亲切的,和善的,学生是自由的,安全的。

2.2.2激情朗读,以情感人,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感情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授课,不能创设一定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醉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郭沫若的《雷电颂》,其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充满了战斗激情。为了更好地理解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之情,我运用富有气势、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由此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2.2.3巧设疑问,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它的可贵就在于这个疑不是无端而发,而是经过大脑的紧张思考、分析,不得解决而提出的,是智慧之火发出的一点火花,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教育家们认为孩子的智力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不加以锻炼,就会萎缩,退化,因此,引疑问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作为教师,切不可一味地把知识点都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学习变得乏味而已。而应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然后去思考,去解答。让学生在思考中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积累知识,增强能力。

2.2.4精要点拨,见解独到,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初中生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讲课”仍然是老师讲。

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笔力千钧,工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 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上花大力气。

2.2.5开展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

(1)“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备个较精致的积词本,每天积累一句名言或警句。这样做,学生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语,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2)“一周一记”。让学生每周坚持写一篇周记,并在周记前拟上标题,围绕题目选材,由于学生观察细致,构思周密,感受真切,不少优秀作文就是从周记中加工、提炼、补充、修改而成的。

(3)“一月一报”。每月按小组轮流办班级黑板报。为了办好此报,学生要阅读书籍报刊,观察生活,选定材料,设计版面,绘制图案,这项活动可以收到一箭数雕之效,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学会了办报技巧,开拓了学生视野,满足了表达欲望,积累了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

(4)给语文学习增添一些娱乐性。改变传统满堂灌,把学语文作为苦差事的状况,如讲故事,猜谜语,说笑话,赛诗,联句,文学欣赏等等,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又能寓教于乐,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2.3重视课外阅读,从课外知识中培养学生兴趣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很多初中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消遣剂,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课外阅读就很难发挥出书本应有的作用。

2.3.1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以我任教的学校情况来看,我认为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时间太少。拿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来看,就会发现每天属于学生自由安排的时间就只是吃过晚饭后6点到7点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都忙于做当天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于部分学生连作业都完成不了。因此,课外阅读的时间基本没有。

(2)阅读氛围不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有些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还不足于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

②学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理科教师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教师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也许能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为了中考,课外阅读就会被暂时搁下。

(3)阅读内容匮乏。就我校而言,因为经费不宽裕,每年补充的新书很少,图书室存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

2.3.2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课外阅读的形式作了些新的尝试,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早自习时间读报。我每个星期安排一次早自习读报时间,让学生从报纸上了解时事,学得多方面知识,增长见识,把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2)办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校图书的不足,我发动学生把自己买来的图书存放在班里,派专人保管,学生课余时间随时借阅,非常方便。这样就提高了个人图书的利用率,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好品质。

(3)举行手抄报比赛。这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延伸,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和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们,向教育捧出你的一颗赤诚的心,在教坛洒出你的一身汗水,向学生献出你的一腔热情,想方设法创设一个优美融洽的学习环境,力尽所能地展示你的才情和技艺,学生就会围聚在你的周围,到那时,你还能说学生厌学,没有学习的兴趣吗? 参考文献

[1]《论语注》第80页,楼宇烈整理,中华书局1984年

[2]章泽等编《名言1000句》第72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3]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3日第1版

[4]于漪《“睛”探》,中师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111页,人民教育

上一篇:浅谈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下一篇:遗传学专业培养中的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