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会计事务所关于中国药品市场的调查

时间:2022-04-28 01:15:38

安永会计事务所关于中国药品市场的调查

中图分类号:F04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06)04―0177―02

安永会计事务所在2005年进行了中国药品市场和药品市场投资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国有制药企业、合资企业等,主要是了解中国潜在的药品市场发展情况,外资什么时候进入比较合适,进入的程度,可能遭遇的困难及风险,中国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等。安永试图得到定量的数据,供有关企业参考。但是,问题是中国药品市场的统计数据比较乱,无法得到十分确切的数据,这和统计口径、企业统计方法、企业的财务做法等都有关系。此外,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也有一定的区别,导致各家的统计数据有差异,甚至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中国企业统计的工业总产值这个指标,实际没有多大意义。中国对于销售额如何确定,也没有定规,数据可能使得跨国制药企业困惑,甚至作出错误决策。

安永报告称,中国处方药市场按照保守的估计是95亿美元,居世界第9位,2004年的增长率达到28%,IMSHealth曾估计增长率为27%。笔者认为IMSHealth的数据相对比较保守。安永估计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市场。这个估计是可能的,因为根据中国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考虑到和谐社会,考虑到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提高,农民结构改变,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中国药品的需求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27家最大的制药企业中有23家是内资企业,占中国药品销售的12%。前100位制药企业销售约占总销售额的47%。据中国官方报道,2005年上半年这23家内资企业的销售增长率达到24%,达到244亿美元;利润达到21亿美元,增长21%。但是,成本增长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药品价格下降都对制药企业造成压力和新的挑战。安永称中国的私营制药企业的销售、利润已经占全部销售和利润的近60%。

中国制药企业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开发费仍然低于销售收入的2%,而美国研究开发型制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已经达到销售的15%-20%,尽管近年也有所下降。所以,中国市场仿制药仍然占中国药品市场的95%以上,私营企业也是同样情况。

安永称中国制药企业和印度制药企业的差异在于印度以出口为主,而中国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出口则呈增长趋势,和跨国制药企业的合作也在发展,其实,也是借助于跨国制药企业供应链全球战略的改变。印度的国内药品市场增长仅5%,而且,整个市场很小,尚不能和中国相比较,所以,印度的向外发展也是形势所迫,而且,海外市场的利润率比较高,印度的药品价格仍然很低。印度这样的制药企业有很多,如南星制药、Cipla制药、瑞迪制药等。然而,应该看到这些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都平平。而很多跨国制药企业近年在中国的发展都比较快,如辉瑞制药公司、诺华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罗氏制药公司等。

安永引用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根据产值,传统药物占26%;合成药占56%;医疗器械占11%;生物技术占7%。同一来源的数据表明,2004年上半年利润仅为156亿元,增长率在23%左右;利润排位依次为:合成药物制剂,中药原料,原料药,生物技术相关产品,医疗器械,卫生用品和中药制剂。

由于出口是政府鼓励的,所以,出口的增长一直比较好,2004年出口增长了25%,达到57亿美元,进口在同期增长15%,达到51亿美元。但是,该数据没有细分,外企的主要原辅料大多依赖进口,随着销售增长,进口量也同步增长。

中国的药品税率已经有很大的下降,同时,退税率也在下降,这对于进口企业可能是好消息,对于出口企业,特别是微利出口型企业将面临挑战,估计今后数年,退税率还可能下降。2007年以后,外企将享受国民待遇,到那时,利润可能会受到影响。

安永的报告中没有提到中药现代化的问题,笔者估计,是因为外国人从来不相信所谓的中药现代化。报告称,中药的利润率可以达到9.5%,比化学合成药物高约2%。2004年中国涉及中药的专利有4 520个,中国药监局批准的中药产品有203个。但是,天然药物的主要市场仍然在欧洲和美国,分别占全球的41%和22%。而中国目前的一些中药制剂,特别是复方中药制剂很难打入欧美市场。

中药在临床试验阶段的有抗HIV药物,以及降血脂药物、降压药等,Dlflt管药物,典型的产品是已经走向世界的青蒿素,以及黄连素。和中方合作进行中草药科研的跨国制药企业极少,仅有诺华制药公司在和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

中药产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没有采取现代的技术及营销手段,临床重视不够等。小企业占中药生产企业总数的96%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国家曾经考虑通过GMP和GSP的实施,减少药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数量,提高其质量,但是,实际上,数量没有很大的减少,而且,有些外行业在不断进入制药行业。

从药品价格看,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降低药价,但是,缺乏系统的动作,所以无法取得像日本药品价格下降一样的效果,好像生产企业、批发商、医院都有自己的对策。降价幅度过大的产品可能退出市场,无法达到政府原意。生产企业可能改变制剂剂型和包装来提高价格。特别是单独定价制度,使得一些产品和企业保持了比较高的盈利空间。根据有关资料,外企在历次药品降价风潮中平均药品价格仅下降了0.5%。所以,中国政府的药品降价对于外企几乎没有影响,可能对一些没有专利保护,仿制药很多的产品,价格上会有一些影响,然而影响也很有限。中国的医疗费用从1998年的458亿元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890亿元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中国制药企业应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以中国市场为主,成为全球药品供应链的低端部分,部分产品可能进人全球中端市场,但是,很难成为趋势。

(收稿日期:2006―01―16)

上一篇:糖尿病治疗药PPAR激动剂的一些情况 下一篇:医学论文、译文投稿成败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