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探析

时间:2022-04-27 05:18:44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探析

摘要:门诊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28天内的小儿。它是一项难度、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一体的人文护理,我们通过多年来千例新生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护理体会。

关键词: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66-02

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够成熟;胎盘血循环中断。建立肺循环;皮肤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擦伤;体温调世中枢尚未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肺炎,硬肿的发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常处睡眠状态;各种疾病的进展极易被忽视,加上新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不足,屏障功能差,对化脓性细菌缺乏抵抗力,易感染脓疱病。真对新生儿的这些生理特征,我们护理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时,一定要严密观察,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每一细小病情变化,正确辩别是病理的,还是生理的而采取必要的处理。

给新生儿输液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实际操作时注意选择适当部位,同时要清楚头皮静脉无静脉瓣的解剖特点,从而选择使患儿卧位舒适,活动时不易将针头拔出的部位。输液治疗的患儿要包裹好,勤给患儿换尿布,因输液患儿尿量相对增加。

1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原因

(1)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2)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窒息的新生儿由于缺氧,酸中毒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壁,引起通透性增高,易造成渗漏。

(3)输液局部血管压力增加,此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患儿哭闹不安时,使血管压力增加,加之针头刺激,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渗漏。

(4)技术原因:①一次进针未成功,反复多次在同一处穿刺,即使成功,因管壁在反复穿刺中受到损伤,所以发生渗漏。②针头斜面部分在血管外,部分在血管内,虽然点滴通畅,但局部易渗漏肿胀。③通过临床发现,针头在血管内的角度≥20°时,针尖易刺激血管下壁,引起渗漏。

(5)病理因素。由于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

2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注意事项

(1)在给新生儿输液中,由于所用药量较小液量也较少,且准确性高。因此所选用的吊瓶要小刻度的,一般为开放式吊瓶,在更换液体时,如先把药物加人瓶内,再加入葡萄糖,尽管加液体速度很快,也会因一部分药物先进入输液管内而使输入药物浓度不均。故应先加入葡萄糖,或先将药物稀释再加入输液瓶内。

(2)准确掌握输液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过慢则不易纠正脱水酸中毒,难以保证入量,有些药物还因配制时间过长而效价降低。甚至增强其毒副作用,有碍疾病的恢复,为此只有准确掌握执行医生输液计划,根据患儿病种的不同面调节滴速。如肺炎合并心衰患儿输液速度一定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而静滴甘露醇降颅内压时要快速滴入。

(3)输液并发症的观察,是否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静脉炎、对胶布的不良反应、水电解质的异常、输液反应及滴注青霉素,细胞色素C,血浆等类药物时患儿皮肤有无红疹等现象,如有应立即停止输液,告之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新生儿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特点,而患儿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哭声、用日周颜面皮肤颜色、用呼吸、甩前囱张力、用吸吮力、反应能力、肌张力来表示,所以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慈母般的心来对待每一位患儿,来度过工作时间的分分秒秒,它有可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可能决定~个小生命的生与亡。如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惊厥、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有脑水肿的可能,密切观察前窗紧张或隆起,瞳孔的变化,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对防止脑疝的发生很重要。还有,对于新生儿高热的处理一般首先散包降温,如果观察不到,就有可能因患儿体温调节中枢的不完善而导致硬肿,加上输入的液体温度一般都低于患儿体温,在此更体现严密观察新生儿输液的重要性。

3 讨论

新生儿室是儿科收住最小年龄段患儿的科室,初为人父为人母不知育儿的常识,再加上新生儿本身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疾病,在我国住院常规选择静脉输液是治疗的有效途径,而输液外渗给患儿增加了痛苦和感染的机会,不符合目前“以病人为中心”的需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增加了成本和护士的工作量,故减少输液外渗是非常重要的。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其外渗率,找出了外渗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在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尽可能选择粗且直的血管。同时应用微量泵使药物均匀地进入血管;对于机械因素引起的外渗,我们采取适当约束,如在温箱中的患儿,采用留置针或将患儿双袖口用胶布包裹,使患儿双手无法接触穿刺部位,对于非温箱患儿,将患儿双手包于包被中采用对侧卧位,即穿刺部位与卧位相反;对于已穿刺的静脉可逆向穿刺即离心穿刺,由于头皮静脉无静脉瓣,此种穿刺方法可避免重复穿刺未愈合而引起的外渗现象;对于生理、病理、穿刺部位不当引起的外渗可采用更换穿刺部位,加强按压时间,保护静脉等。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所丽英.静脉留置针在脑血管病人中的临床观察.中华护士杂志,2008,(144)

[2] 谭启明,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疱原因分析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1

[3] 林赛莲,杨丽娴.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4] 张忠秀,程绵霞,等.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

上一篇:探讨侧俯卧位对产程的影响 下一篇:新生儿肺炎的有效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