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时间:2022-04-27 02:12:44

社会工作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迎来新的挑战,作为一名拥有“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资格又长期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工作者,笔者接触到许多存在职业生涯规划困惑的大学生(案主)。文章基于社会工作的视野,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指导案主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锻炼,促进案主实施科学的生涯规划。

[关键词]社会工作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作者简介]刘相明(1966- ),男,山东莒县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教育管理、职业指导;王心刚(1981-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山东 泰安 27101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94-0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工作性质相对独立,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封闭的整体加以研究。与此相对应,宏观社会工作则把社会组织、社区、国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专业救助活动,它虽然也关注人际互动,但往往是以组织或群体代表的身份展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考虑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还要回答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前的若干问题,帮助学生成功实现就业,所有这些理应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救助活动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我们应树立社会工作的理念,利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有效指导案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作为一门专业,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和工作原则,以此保障“助人自助”理念的运用。首先,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一系列个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功能。其次,社会工作者能帮助案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能力、环境和资源,进而帮助案主独立做出决定,运用资源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同时,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互动也会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影响,能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如果把大学生看作案主,把学生工作者看作社会工作者,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针对遇到问题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独立“自助”的个体。

二、大学生具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案主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规划学业发展、素质拓展、社会适应和生涯道路的过程,是决定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时期怎样生活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充满幻想、迷茫、困惑的选择阶段。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都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很少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很少认真思考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我有没有职业与生活的规划,如果有规划,具体是什么等。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都模糊不清,这说明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从而在求职过程中经常碰壁。所以,大学生在读期间就应密切关注社会的职业动向,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为自身的专业学习制订详尽的计划,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大学不同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不管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忙于找工作的毕业生,都要对自身有科学的定位,进而合理规划职业目标,明确奋斗目标。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因人而异,但结合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从整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大一基础期。经过高考,大学生走入校园,在相对自由的高校校园里,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充满迷茫、困惑。这时,学校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调整好心态,使学生认识大学、认清自我,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方向,培养学习兴趣,参加各类校内外有益活动,增强与人沟通交流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好基础课,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2.大二选择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质,通过大一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的锻炼,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身心受挫能力,综合分析自身因素条件和环境因素条件,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考研或就业的方向,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定位选择,走出迷茫。

3.大三深化期。随着大学生活的推进,专业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都随之加强,学习的重点由知识性转化为思维性,同时,知识学习的领域由单一的书本知识拓展到了与择业、创业、升学相关联的多元化知识的摄取。所以这一时期要学会多渠道锻炼自己、多渠道收集学习资料、多渠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自己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培养和综合开发。

4.大四展示期。进入大四后,学生应该明确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总结过去的专业学习、素质拓展、理财和休闲的各种规划,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测验自己的能力,做好职业生涯的准备。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应精心撰写、设计有说服力、能吸引人注意力的自荐信和简历,灵活掌握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笔试面试技能;想继续升学的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辅导班,合理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开放心态,做好统考和复试的各种准备。总之,大四是大学四年的展示期,应处理好毕业阶段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顺利毕业的各项事宜,这是大学生学习规划的必然要求和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

四、社会工作方法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事关个人一生工作的方案,不是一步到位或永远不变的,这要求学生工作者从个别学生或个别群体的需求出发,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他们找到社会支持网络。

1.社会工作的理念契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运用大学期间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增强。在这个整体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掌握资源,促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从而使“助人自助”的理念得到深化。大学生可以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开始,然后通过科学的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测评工具、开展职业咨询与指导、收集与就业信息,最终由大学生综合分析各因素,并设计、实践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工作的实践是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由之路。社会工作者通过已掌握的科学方法,与案主一起帮助其改变自己的困境,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涉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分析及咨询服务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通过报告、讲座、咨询来进行,还要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来进行。

当前高校专业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对学生的分专业素质要求,如专业岗位对身体状况、性格、心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如果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岗位的就业素质要求,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些就业素质,能够使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更有效和持久。

五、社会工作方法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着重结合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及其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和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以学生为本,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增强自我行为和决策能力,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全面成长与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社会工作的解决方法,从案主的范围层次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社会资源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可分成全校学生的问题、群体性学生的问题以及个体学生的问题三个层次。本文只运用社会工作个案方法,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建立工作关系。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取得案主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通过会谈,社会工作者以“人在情景”理论为依据,收集与案主有关的心理、社会等资料,让案主了解自身困境的根结所在,并取得案主的信任和接纳,进而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订详细而完整的服务计划和目标。

2.自我评估及环境评估。利用学校资源对案主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及职业能力测评,帮助案主了解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帮助其提升自我认知和求职信心。在与学校、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采用职业生涯规划个案经验介绍、模拟测验等办法,让案主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有较明确的认知,并对成功面试有感性认识。

3.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选择。提高案主求职的动力和能力,通过职业分析、面试技巧、求职途径等指导,促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努力适应工作的需要。

4.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依靠个体的具体实践来完成,因此,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找到一个适合的实习单位,定期保持联系,指导其如何充分利用日常工作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改善工作心态,进而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项工作,其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因此,个案工作的方法远远满足不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而且操作起来也会因缺乏指导人员而陷入困境。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结合不同的问题范围及所用资源范围,辅之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范正新.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定清.关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全国社会工程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4]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吴新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OL].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0-05-15.

[6]鄢敬新.职业生涯规划宝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上一篇: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下一篇:高校学术生态环境视域下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