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04-26 09:08:37

谈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本文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目的,通过对隆昌石牌坊的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隆昌石牌坊的研究。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结合以及旅游开发发展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寻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最优化方式呈现方式,即是保持石牌坊的原真性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经济、社会形态、人的生活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旅游开发方式。

一、引言

2011 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大中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得带动小城镇城市的快速发展。在这情况下,如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使得隆昌石牌坊的历史珍贵文化遗产以及古驿道、碑刻等等附属文物得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所选取的隆昌县石牌坊,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内江市首家4A级旅游景区单位。这里的孝子牌坊、德政牌坊、百寿牌坊等个性突出的各样雕刻牌坊近70座,至今仅剩17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文物所保留的意义非常重要,如何协调解决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人们生活拥有共同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的需求,这是笔者尝试探讨的重点。

二、隆昌县城古牌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隆昌石牌坊分布于四川省东南部,现存石牌坊17座中有13座主要集中分布城西北至东南长约3公里的巴蜀古驿道上,南关7座、北关6座。其余4座分别坐落于县境内的响石镇(2座)、石燕桥(1座)和渔箭镇(1座)。其中,南北关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百寿坊1座、庙宇山门坊1座。由北到南一字排列,分别:禹王宫山门坊(锄莠安良碑),郭陈氏节孝坊,郭玉峦功德坊,肃庆德政坊,牛树梅德政坊,刘光第德政坊,孝子总坊,舒承浞百岁坊,李吉寿德政坊,节孝总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郭王氏功德坊,觉罗国欢德政坊牌坊种类。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隆昌县志》记载,隆昌石牌坊群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9年问,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三、隆昌县石牌坊开发现状

无论是隆昌县的历史风貌、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驿道文化都吸引着千万旅客。为了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村镇保护条例》在2002年隆昌县南关石牌坊古镇风貌改造,使当地经济、旅游业等得到快速发展,提高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2007年由隆昌县规划建设局进行对隆昌北关石牌坊保护改造重建规划,成就了今天年接待旅客千万的次的旅游业品牌,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四、隆昌县石牌坊的价值评价

(一)历史文化价值

隆昌县石牌坊记述了明清时期巴蜀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特色历史风貌,因此,石牌坊记录着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成为城市发展演变中的一个真实的历史见证。石牌坊及附属文物中大量文字的可读性,浮雕图文,浮雕图案,形结构所浸透的中国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特有的象征寓意表现手法,使它积淀当时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厚重。成为一部驿道具上的“立体史书”。而且是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它可以满足游客对当时历史文化更多了解。

(二)艺术价值

隆昌县石牌坊雕刻题材繁多,雕刻手法采用深体浮雕、浅浮雕和镂空雕刻等多种方式,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的特征。从整体到布局,工艺精湛的艺术价值。石牌坊群在它的装饰符号和模语言上采用以音谐意,造型取意,引典喻鉴等多种手法,内容丰富、深刻。

(三)科学价值

科学的群体组合:牌坊、碑刻、石刻、与驿道同存,辉映相衬。展示了社会各个不同侧面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风貌和道德风尚。石牌坊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人民群众劳动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们的创造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研究四川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构造和形式等方面提供了真实物证。

(四)精神价值

古牌坊往往寄托着古人的神圣情感,它作为一种有纪念性的古建筑,是人类思想史的见证,至今仍发挥着精神寄托和教育的功能。牌坊上的部分题字,如: 反腐倡廉、崇尚尊老、乐于助人、讲求节孝等,其所弘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随着人们的审美观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古牌坊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它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对游客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能引起社会型旅游消费需求,具有旅游功能,在旅游活动中,可以派生出经济价值,因而将古牌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隆昌县石牌坊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作为有5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隆昌石牌坊主要集中在县城,交通便利,合理开发潜在的价值,但建筑密度太大,开发空间太小,进入游览地旅游开发难度较高。目前石牌坊街区道路规划区域不明显,旅客安全系数低。旅游市场有待开发,开拓市场方向和景区承载率。对于开发区域的吃、住、行、愉、游、购,推进旅游全面配套设施,丰富业态涵盖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提高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城镇发展与保护关系处理不够妥善

随着城镇的迅猛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更加需要保护,不然失之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所在。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或改建过程中,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历史文化遗产及随附文物,并且一定要根据城市的风格和文化特色进行各级保护规划,防止破坏或失去遗产所本身的价值。隆昌石牌坊不是孤立的石牌坊,有当时的建筑物,已经拆除,现在修建的仿古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历史背景不协调,旅游区的业态混乱,与整个旅游区的形象发生矛盾,形成了反差效果。

(二)整体保护观念较差

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城镇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造过程中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稍肤浅,,对“现代化城镇”产生简单的理解,没有将遗产价值和现代的生活融入。在保护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设计模式简单套用,应该认真对待保护的地方,也往往只保护几个文物建筑点。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认识到“点”的保护、以假乱真的现代时尚改造保持不住游客长久的吸引力,使得游客对遗产的积极保护意识不强。隆昌就是小县城,虽然比周边县城发展得都要好,毕竟本地居民和旅客的素质有限,旅游观光的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随意踩踏拍照,保护思想觉悟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颁布、制定的“指示”、“规定”、“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现,缺乏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无法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应该让地方所属部门制定的规定结合国家保护立法体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实施。城市中的文物古迹有文物法制约保护,具体到小城镇里力度不够,管理困难。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虽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却存在着很大困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没有直接伤害自身利益,人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和违法案件往往熟视无睹,表现得麻木不仁。这些现象反映了现阶段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意识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去甚远。要把百多年前遗留到今天的文物遗产得到保护,需要更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让全民来参与的管理制度。

(四)景观系统规划不合理

规划人员没有根据城市的情况规划,因为缺乏专业规划理论指导,在隆昌县石牌坊南北关规划区域的自然景观绿化方面缺少,从而达不到旅游所满足的绿化景观。仿古建筑过度模式化,没有新颖,使得建筑与景观脱节;同时,让景区的牌坊矗立在孤立的状态,不能融为一体。使得游客观光空间狭窄,反之开放了居民生活文化娱乐场所规划用地比较高,规划重点不突出。缺少具有地方文化和当地特色的景观,周围的环境也无法融入一体。

六、隆昌石牌坊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一)整体保护,保持石牌坊的原真性

尊重历史文化,保留石牌坊的历史环境的真实性。首先对石牌坊保护区的名人故居、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历史建筑都应保留其文化价值,对环境的保护也应该保留真实性,与街区保持协调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氛围。对于影响整体街区的不协调、违规建筑必须拆除,拆除有困难的应改造其外观和色彩,以达到环境统一的效果。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二)重点保护石牌坊的街区和历史建筑

石牌坊的街区保护得不当,现保留的街区现有南关和北关共13座石牌坊,其它有风化受损的,对于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环的,一旦消失,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及其重大,不能有风化和受损现象存在。那么为了防止石材风化,采用隔水、隔氧、防晒、保温可减缓风化过程。可以采用表面上透明油层可以有效地阻隔空气,这样就能防止石头继续风化,还能使石头变得光润美丽,保持石牌坊能够风化受损。

石牌坊的保护,主要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保护思想觉悟,让全民来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保护的目地。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应该让地方所属部门制定的规定结合国家保护立法体系得到实施。制约保护管理力度加大。

(三)充分利用城镇资源以石牌坊街区最优化方式呈现

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街区,强调合理利用传统民居、客家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打造特色的民族小商品街、美食街、历史传统文化体验区等,最终使新城区和古城区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

把整个县城的旅游景区协调起来,比如古宇湖4A景区、南关和北关景区资源整合,体现文化、景观、生态等城市内涵和特色,提高城镇的综合实力。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城市历史风貌、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城市十分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镇,来提高当地的财政效益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七、结语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探索,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们的生活面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对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环的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和精神价值,探索最优化方式呈现,打造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形态、人的生活和谐发展的现代旅游方式。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上一篇:地榆升白片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白细胞减... 下一篇:小儿急性喉炎合并阻塞的急救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