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存在与对策

时间:2022-04-26 08:35:04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存在与对策

摘 要:大学时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之中存在有社会化不足以及社会化过头等问题,通过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大体上是自我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而提出需要重视社会实践和心理教育,强化思政教育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自我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过程,是指社会将一个生物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社会角色和不断完善其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是人步向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是否能通过大学时期的努力学习给未来的社会角色正确定位并且获取一定实践能力,事关到其自身能否可以茁壮成长, 也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未知道路上是否可以拥有合格的接班人和继任者。

一 大学生社会化之含义

大学生社会化很显然和别的年轻人以及非年轻人的社会化不一样, 具有它独特的含义。大学生社会化指的是大学生把社会影响当作基本背景,将大学教育学习当作主要中介,通过社会教育、研习社会文化且运用大学文化此独特影响与作用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们在社会角色的指引下、慢慢变成独立自主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是认知、适应、作用、改造社会相一致的过程,此含义展现了大学生实现与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独特性, 并被赋予了确切的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意义。以上全部是和大学生所在社会关系的独特性紧密关联的。

二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现状

2.1 缺乏自我认知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则表现为晚熟,身心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变迁加快,父辈的成长经验之谈不利于晚辈使用,再加上大学生是学习"成功者",一般都自我感觉良好。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一些脱离实际的情况,使得不少学生过于理想主义而非深刻的通过辩证思维来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看待事物。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也同样如此。尤其是相当多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帆风顺,缺少实际生活的磨练,逐渐形成了盲目自信和自我膨胀的心理,导致他们不仅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还会带着理想的色彩去认识社会。这样,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遭遇"自我认可危机",一旦如此,若不能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导致行为偏离,这在大学生择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2 耐挫折能力较差

社会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个体对社会的规范、道德准则的认同、内化,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与困惑。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中学阶段社会化教育中就存在很多缺陷,他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期望值较高,在群体中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自律意识、自理能力较差,挫折耐受力较低,关心他人与团结合作的意识缺乏或淡薄;加之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合理评价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社会化的先期教育不健全,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发生矛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产生冲突、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有差距的时候,部分大学生会因缺乏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勇气,而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

2.3 过分社会化

过分社会化是指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外化速度过快, 就是有些学生展现出过分成熟等特征。只有大学生更多地认知社会,才会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那么他们社会化程度就会高。大致体现在:(1) 炫耀攀比消费。很多学生愿意显示自己有钱,穿名牌用名牌,在其他学生跟前摆阔,这些和自身条件不相符,定位过高的消费现象频繁出现。(2) 有明显功利主义,游戏人生倾向、娱乐趋势明显。人生价值观变形,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比较严重,人生目标庸俗没有准确性。(3)感情消费。感情消费指的是过分注重男女间的相互来往,愈发重视激情和亲昵,早恋现象趋于低龄化,有些大学生这种倾向很明显,对情感随意,沉溺于情感。以上现象致使大学生产生很多心理疾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纾解,势必会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不利,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也会造成阻碍。

三 由社会心理学视角解析

3.1 认可自我

大学生是在一个自我观念认可的时期。学生对自我要求严格, 理想化严重, 期盼能在大学时期有一定作为, 实现自身理想。很多大学生自信心十足,认为自身是优异且聪慧的,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学生。对其自身定位不客观,定位标准过高。在这些学生潜内心认为"自身就是优秀的"。然而很多大学生中学时代很优秀,可是大学是优秀人才云集的地方,其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挑战。对现实中自我的片面分析,成为非正面情绪的导火索。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有了某种程度的失控,从而进入某种杂乱和紧张现状, 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心中焦躁、失望,妨碍了大学生健康社会化进程。

3.2 社会认可

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身处独特角色位置:(1)社会化重任特别;(2)社会化期待特别;(3)社会化根基特别。大学生是由中学生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年轻群体,和同年龄段别的年轻人相比,他们所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作为早期社会化成果的较高的智力根基与文化知识根基。这导致和别的年轻人群体不一样的身份定位, 最重要的是获取了担任较高且具有专业化特点的社会化重任。因此,在大学生担任与完成较高社会化重任的时候显著地展现了其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与精英群体特点;社会对大学生变成社会成员有了较高的标准, 与此同时对大学生未来在社会担任角色的职责、能力和意义赋予较高的期待。在多重的社会期许里, 大学生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 还要顺利完成政治与道德社会化历程, 以此实现社会认可的目的。以上会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压力, 因此他们在独立自主处理有些问题的时候, 大学生们常常会有迷茫,忐忑心理, 有的是不接受这样的结果。

四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策略

4.1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忽略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导致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屡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且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群体社会化的重要路径,若忽视社会实践肯定会阻碍学生社会化程度。学校该注重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实现社会实践多元化局面,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现实问题作深入探索, 培育学生注重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体操作,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策略,这样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一整套以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参照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健全,顺利完成其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

4.2 强化大学生相关心理教育

领导大学生自我认知, 要尽量调解其心理素质,学校必须安排有关心理教育课程,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学生的内心状况,运用案例教学法、举止行为培训等方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研究、适应社会能力、抗压能力、竞争能力等的辅导,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自我分析能力并辅助大学生应用思想道德与相关人文知识作自我构建。

4.3 切实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思政教育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老师需要引领大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重视可以综合分析实际的现实问题, 关注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和认可。在思想引导上, 遵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规律与他们实际行为特征,仔细研究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要面对的现实难题, 开展专业的社会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让思政课切实变成大学生愿意学、获益匪浅的学科。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作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主体的高校更应站在社会转型加速的时代前沿,积极探寻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规律,把握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做到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和持续性。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断地拓展生存空间,充分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功能并使其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辛立洲. 大学生社会学[M].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年版

[3]祝蓓里. 青年期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4]陈锡敏.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探析[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叶琳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上一篇:加强集输管网运行管理,降低污染费用支出 下一篇:南海争端中的共同开发与海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