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无意的“拉拉队心态”

时间:2022-04-26 07:34:07

请先看近日成都某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的节选:“小红帽”劝导交通耶!林志颖得嘛

昨日下午,他(指台湾艺人林志颖)在本报接听歌迷热线后乘车经过磨子桥路口,见有交通安全的活动正在进行,身为台北市交通大使的他当即产生了参与这项活动的想法。他的出现,让现场交警以及众多媒体记者一阵兴奋。

……戴着小红帽的林志颖立即被众多记者层层包围,但他丝毫没有忘记自己此刻的职责。很快,他透过重重包围圈,发现了一名不顾路口红灯横穿马路的中年男子。林志颖马上跑去将男子拦下,随后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向他讲解了交通常识,那男子听后诚恳道歉:“谢谢你,我下次一定注意。”有记者指着林志颖问他:“你知道他是谁吗?”男子摸摸脑袋:“不知道呀。”林志颖笑着自我介绍:“我是交通劝导员林志颖。”

随后,两名美女也因同样原因被林志颖拦了下来:“你好,人行横道上红灯亮起的时候是不能穿越马路的,知道吗?”两位美女没有认出眼前的帅哥是谁,只是奇怪地打量着周围忙碌的众记者,一个劲摇头:“我不知道啊。”林志颖笑着告诉她们:“以后要注意哦!”林志颖离开后,两名女孩经路人指点“他是林志颖”时,她们差点没“晕”过去,感觉既后悔又幸福……

今年5月14日,台湾艺人林志颖在成都为其新专辑做宣传,16日下午,在成都某繁华路口他“客串”了一回交通劝导员。这一新闻立即成为当地各大媒体的重头,不少报纸给予大篇幅的报道,并配发了照片。上面节选的这篇稿件只是当地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的其中一部分内容。

如今的新闻界有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叫做“制造新闻”或者“策划新闻”。是说制造者或策划者为了提高自身或他人的知名度,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制造或策划一些新闻,以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历史状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明显,这种现象在国内体育界和娱乐界已经非常泛滥了。某歌星唱片销量下滑了,就给她制造点绯闻;某明星渐渐不被人们记起了,不久就可能看到他在某类公益活动中亮相;某类娱乐活动收视率下降了,活动主角服用激素或同性恋一类的消息就频频见诸报端,诸如此类的人造新闻形形。

以这篇报道为例,其煽情性的口语化标题姑且略而不论,报道说林志颖乘车经过磨子桥路口,“见有交通安全的活动正在进行”,“他当即产生了参与这项活动的想法”。记者似乎希望借此向读者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林志颖当交通劝导员事前并没有任何刻意安排,参加这个活动完全是他本人路过此地临时产生的想法,不是作秀。但这样的说法显然前后自相矛盾:“他的出现,让现场交警以及众多媒体记者一阵兴奋”,既然事前没有安排,完全是“他当即产生了参与这项活动的想法”,这么多的记者又怎么会知道林志颖下午3点就会在这里客串交通劝导员呢?进而“还让众多的媒体记者一阵兴奋”呢?难道是这一大批记者心有灵犀、正巧在此遇见这样的“善行”?有人特意计算过,从林志颖下车到离开,中间仅仅持续了9分钟的时间。因此合理的解释恐怕是林志颖或其助手早就放出风声,记者也是心知肚明的一次“蹲点”罢了。明星这样的所谓“善行”,除了作秀,还能用其他什么样的话来解释呢?

报道后面所表现出来的拉拉队心态,就更加明显甚至有些露骨了。比如,第二段中的“林志颖马上跑去将男子拦下,随后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向他讲解了交通常识,那男子听后诚恳道歉:‘谢谢你,我下次一定注意。’有记者指着林志颖问他:‘你知道他是谁吗?’”,在这里,记者想表明什么呢?是路人不识明星太无知,还是想表现自己一副奉承的媚态?而第三段中的“林志颖离开后,两名女孩经路人指点‘他是林志颖’时,她们差点没‘晕’过去,感觉既后悔又幸福”,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夸张和“合理想象”,更是把记者对明星艳羡的拉拉队心态裸地显露出来了。

明星巧施小计,媒体就被牵着鼻子走,心甘情愿充当被人利用的角色,很不值得。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明星不能去报道,而是要看媒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角去报道明星。用这样的思路来报道这则新闻,我们认为这则新闻不但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很精彩。比如,林志颖客串交通劝导员,不但没有给道路畅通带来任何益处,反而因为大批记者和群众的“围攻”使交通陷于混乱(图中反映一清二楚),那么这种给城市交通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的“善行”究竟有何意义?如果明星真正希望为社会做点类似的贡献,采取哪种形式比较合适?社会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明星参加类似的公益活动?等等。作为一种追逐明星的社会现象,其实上面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进行挖掘,每一篇新闻都可以做得更有意义。

娱乐报道中的明星拉拉队心态,在如今的媒体中已经普遍存在。传媒的趣味、见识和格调总应该稍稍高出普通大众一点点,如果为了吸引眼球而一味去迎合读者口味,甘愿充当明星们的拉拉队,到时候不但普通大众会嫌弃媒体,恐怕就连被吹捧的明星也会瞧不起媒体。■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上一篇:舆论引导方式,期待创新 下一篇:贫富差距拉大过程中的媒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