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生子”,“狗仔之春”?

时间:2022-01-27 06:00:18

狗仔队:难有春天

对于国内媒体这次围绕王菲生子所表演的狂欢,一家著名刊物直接以“狗仔之春”来命名,于是一个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那就是国内的狗仔队是不是真的已成气候?这一次关于王菲生子的炒作是不是他们的高调登场?仔细思考,答案也不是那么简单。

严格意义上的狗仔队主要是以抢拍或偷拍明星的照片为主要工作,一旦成功,奇货可居,完全可以卖个高价,这也是他们重金投入的原因所在。根据相关报道,这一次在北京追踪王菲生子的主要还是一些香港狗仔队,他们不惜重金,驻扎在王菲的住所及相关医院附近,使尽浑身解数想发掘出一些独家新闻,尤其是抢拍或偷拍一些照片。

而在大陆从事相关工作的主要是我们通常说的“娱记”,像王菲生子这样的新闻他们当然不甘错过,不过,由于这些娱记多是报社体制内的人,因此无法像香港狗仔队那样以大投入来争取大产出。他们也会争抢独家新闻,但由于国内还缺少香港或国外那样的交易平台及交易规则,有时就算偷拍到一张照片,如何产生经济效益还颇费周折。正是由于这些体制上的限制,狗仔队目前在国内依然难成气候,有报道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狗仔也不过七八人而已。事实上,只要国内的媒体性质不变,那么娱乐新闻的量与度都会受到控制,狗仔队更是难有春天。

媒体表现:认同度不一

国内媒体这次爆炒王菲生子的新闻,打造了一个激情燃烧的五月,事实上各家媒体的表现依然存在着差异。笔者选择了《羊城晚报》、《长沙晚报》、《新民晚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这三家报纸虽同为晚报,但报道力度还是不一样的。《羊城晚报》对这一事件最为关注,共刊发与之相关的文章达11篇之多,其中消息8篇,评论3篇。而《长沙晚报》刊登了相关文章7篇,其中消息5篇,评论2篇。《新民晚报》则只刊登了3篇相关文章,均为消息(笔者认为,现在的媒体手法高明,以评论来评点乃至批评关于王菲生子的新闻,但其传播重心却仍未离开这一热点,因而可以一并计算)。从3家晚报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羊城晚报》地处广州,显然受香港媒体影响较大,对于这一类的狗仔新闻更为关注;《长沙晚报》处于中间,其5条消息均转自其他报纸;《新民晚报》则相对正统,关于王菲生子的报道严格意义上只有一条,另有两则关于李亚鹏及李小冉的报道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这说明,各媒体对狗仔新闻的认同度不一,处理上也不相同,南方报纸、新生代都市类报纸更容易接受或采纳这种做法。这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认为狗仔队在大陆已成声势,可能有点高估了其能量。

狗仔新闻:后台行为前台化

狗仔新闻究竟是什么?它们在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事实上,狗仔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们总能挖掘出一些明星不愿公之于众的东西,而且往往通过偷拍照片最直接地展示给公众。实事求是地说,明星并不反对媒体报道,甚至非常需要这种宣传,他们经常和媒体串通起来制造一些花边新闻,这也造成了许多读者并不同情明星,也不认为他们就是狗仔新闻的受害者。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明星,肯定都有其不愿意公开的东西。如果借用社会学的术语,我们可以把明星这类公众人物愿意展示出来的那些东西视为其“前台行为”,是一种表演。而那些他们不愿意为人知的东西则是其“后台行为”。正如演员到了后台就会卸妆,就不再那么光彩照人,当然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这种形象公之于众。明星作为公众人物,除了他们愿意展示出来的东西,也有诸多不想暴露的后台行为,而狗仔队却刻意追踪这些东西并将其展示。

在这层意义上,狗仔新闻的本质就是让明星的后台行为前台化,而且这种举动根本未经当事者同意,自然会发生许多争执。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不是也说明,明星们的后台行为与前台行为反差太大?

读者心理:窥视中的他者想象

国外的狗仔队已经存在几十年了,能在这么长时间里维持下来说明这类新闻有其市场,并且这个市场似乎还有扩大的趋势。

受众为什么消费狗仔新闻,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笔者一直相信,我们阅读新闻,不仅仅是在获得信息,事实上更是在建构意义。但由于主体不同,对于同一种信息,可以建构出来的意义也不相同。比如,有人阅读狗仔新闻,可能真的是喜欢某一明星,把明星视为家人,于是关心他的任何消息;也有人阅读狗仔新闻,就是为了看到明星背后的那些不太光彩乃至倒霉的事,以获得自身的一种心理平衡和;也有人阅读狗仔新闻就是因为无聊,用以打发时间。文学评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狗仔新闻也是这样,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解读方式。

然而,如果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狗仔新闻的读者大多数依然是中下层民众,真正的精英阶层对这一类新闻并不太感兴趣。这些读者正是因为远离明星所生活的那种上流社会,因而对其生活才有了窥视的欲望。明星于他们事实上是一个“他者”,而读者通过对狗仔新闻的消费来完成对明星的“他者想象”。进一步说,无论是通过了解明星私生活而生拉硬扯地得出明星如同家人的幻觉,还是通过发现明星普通乃至丑陋的一面,从而产生对明星的去光环化效应,其实都是一种想象。读者的生活不会因此而产生丝毫的改变,明星也同样如此,这两类人依然处于不同的阶层,过着不同的生活。对他者的想象及随之而来的决不可能成为跨越现实鸿沟的桥梁,它们提供的不过是廉价的心理安慰。这正如一位评论员对媒体上的王菲生子报道所发的感慨:王菲生子,与我何干?

王菲生子一事已然尘埃落定,狗仔们又在寻觅下一个目标,狗仔新闻也还会时不时地撩拨我们的神经。不过,只要人类还没有丧失自身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我们就不会真的娱乐至死。■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青年报》品牌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下一篇:媒体可否曝光乱穿马路者刘女士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