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一个字 捻断几根须

时间:2022-09-05 10:21:51

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洁的文字。新闻标题既来自新闻,又对新闻具有多方面的能动作用。标题做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大为生色。有时候,读者对新闻的具体内容早已记不清了,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标题,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甚至成为生活里的座右铭。

其实除了发挥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基本功能外,标题还是版面的“眼睛”。标题做得活,“眼睛”就有神,整个版面就会“动感”十足。

对于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老社长赵超构先生曾专门用“跃如也”三个字来概括版面语言和版面性格。他要求版面要编出“动感”,给读者一种“眼前一亮”和“跃跃欲试”的感觉。

动感来源于“动”字,要多用动词

要让标题“动”起来,多用动词是条捷径。2005年10月18日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男子单打决赛在上海名将王励勤和八一小将王皓之间展开。这是一枚被视为乒乓球比赛重中之重的金牌,特别是有王励勤的出战,事关上海代表团的荣誉,引起了上海各大媒体的重点关注。第二天,沪上各大媒体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单位对此新闻均予以重点报道。

新民晚报体育版标题:

大王“欺”小王,笑煞老王

小王“怕”大王,急煞胖王

――十运会乒乓男单决赛王励勤夺冠的故事

解放日报体育版标题:

26分钟,4比0完胜王皓

王励勤尽显霸气

为上海夺首枚全运会乒乓男单金牌

文汇报体育版标题:

4比0击溃王皓,如愿摘得男单金牌

“王旋风”飙得好轻松

新华社的标题:

十运乒乓球赛落幕

王励勤夺得男单冠军

人民日报体育版标题:

十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

王励勤摘金牌很轻松

东方体育日报标题:

十运会王励勤男单决赛27分钟灭掉王皓

新闻晨报体育版标题:

男单决赛半小时收场

励勤六成力打懵王皓

看得出,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无一例外地抓住了上海选手王励勤令人意外轻松夺冠的最大特点。然而新民晚报体育版的标题,则用了“欺”、“怕”、“笑”、“急”等4个词,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王励勤与王皓之间的实力对比,在同样把这场十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一边倒的最大特点标示出来的前提下,又把这场决赛的4位主角都姓“王”的巧合,十分巧妙地镶嵌在主题中,并加以年龄和体格特征的区别,在“大王”、“小王”、“老王”和“胖王”的称呼下,用动词把他们串联起来,使当天的版面显得特别“弹眼落睛”,动感十足。

这条标题不仅得到了上海体育代表团上下的一致好评,而且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赏,在被报社评为好标题的同时,也获得了2005年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好标题奖。

足球新闻向来是体育报道中的重头戏,有的甚至被视为提升报纸声誉、抢占受众市场的重要领地。而这其中,足球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大有讲究的。

2003年,申花队在末代甲A中一举夺冠,但在随后一个赛季里,球队五换主教练,战绩一落千丈……2004年12月4日,申花主场0比1不敌辽宁,联赛排名倒数第三。第二天,各媒体自然对令球迷牵肠挂肚的申花队的现状作重点报道。

新民晚报体育版标题:

频换帅,换走冠军

穷折腾,折断申花

――透视申花中超沦落的背后

解放日报体育版标题:

申花主场再败名落孙山

一年五帅:要听话还是要能力

文汇报体育版标题:

一笔糊涂账

申花谁埋单

新闻晨报体育版标题:

涅波将对申花动手术

可以看到,新民晚报的标题

在短短14字里,动词竟然占了一半以上,特别是“对仗”修辞方法的运用,把球队冠军的换走和上海申花的“折断”形容得惟妙惟肖。事后,一位媒体的老编辑颇为感叹地说,平时他不怎么关心体育,正是在看了这条标题之后,产生了对一支冠军球队的蜕变和上海申花一年折腾的关注。他说,这样的标题不仅会令人过目难忘,而且有人还会铭记心间。

其实,这样的标题曾多次为新民晚报体育版在重要赛事的报道中增光添彩。新民晚报曾针对200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出现“烧钱”导致“裸奔”的现象,发表一组记者评论。其中,有一条标题为《“烧钱”烧穿家底,“亏本”亏到肉里》,就是把动词“烧”和“亏”重复使用,强化和突出中国足坛的怪现象,它与《频换帅,换走冠军;穷折腾,折断申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则标题也被评为2005年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好标题奖。

中国棋手在中日韩三国围棋擂台赛上患得患失、缩手缩脚,结果5名棋手出战一个未赢,特别是作为中国棋队主帅聂卫平,更是在重大比赛中,常出昏招而莫名其妙地断送良局。在为记者批评中国棋手战绩令棋迷不满的报道做新闻标题时,编辑运用了工整对章的手法《上一个倒一个个个不赢战一回昏一回回回皆输――中国棋手的表现令人汗颜》。这条标题曾在中国围棋界引起很大反响。时隔数年之后,当记者遇到中国围棋队副总教练罗建文时,他还提到了这条标题,认为中国棋手近来的进步与这条标题的鞭策是分不开的。在棋手中他们已经把这条标题当作顺口溜来激励自己。这条标题也评上了全国晚报新闻标题大赛一等奖。

精短来源于“精”字,要精益求精

精短,精短,除了“短”,更要“精”。如果说新民晚报体育版多用动词是一大特色,那么标题的精短也是出彩之处。为求一个字,捻断几根须,是体育版编辑为制作一个好标题而殚精竭虑的生动写照。

2004年4月7日,英国著名教练威尔金森执教申花正好一个月,恰巧在前一天,申花在亚冠联赛中客场不敌日本磐田队,晋级希望十分渺茫。挟2003年甲A联赛冠军余威的申花,却在新赛季之初的亚冠联赛中表现得如此疲软,令无数看好申花的上海球迷大为不满。当时本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制作上,我们为了准确、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几次改题。

首先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想到了宋代词人叶清臣的《贺圣朝》中的词句“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当时决定将二者合并,用《三分春色二分愁,一寸相思一寸灰》做标题,想运用标题中数字的大小递减,来暗示申花在亚冠中的希望渺茫。

版面出样后,我们又对这个标题精雕细琢,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为了使这种“递减”的效果更加突出,我们大胆改动标题的后半句,将后面一个“一”字改为“半”字,这样就是“三、二、一、半”的排列,比之前“三、二、一、一”的排列更加形象贴切。最后版面付梓之前,我们正式将标题确定为《三分春色二分愁,一寸相思半寸灰》,这个标题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被报社评为好标题。

2005年,国际网坛名将会聚上海,征战上海网球大师杯。其中有一场比赛,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瑞士名将费德勒与克罗地亚球员柳比西奇狭路相逢,这是一场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激战。如何打破常规,跳出套路来评述比赛,不仅是记者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编辑制作标题功力和水准的体现。新民晚报制作的是《“费”力拔“柳”》,这则标题虽然只有区区4个字,但就是这4个字,既巧妙地把两位选手的姓名告诉给读者,又清晰地把比赛结果、比赛进程体现了出来。在只有4个字的主题中,编辑将文章的中心表达得一清二楚,确实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好标题。

在新民晚报体育版的标题制作中,编辑们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主题一般不会超过10个字。在实际编辑工作中,4个字、5个字、6个字的标题确实占了大多数。如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世乒赛中,一些乒乓老将风采依旧,我们的标题为《英雄气喘气不短》;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国女选手王楠落败,我们的标题为《“王”者不见,“楠”上加难》;比赛时有球迷在看台上睡着了,我们的标题为《场上杀声急,看台鼾声起》,等等。这些主题虽只有寥寥数字,却不仅生动地概括了新闻事实,而且还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活泼来源于“活”字,要生动形象

除了为版面增色之外,好的标题还犹如有生命力的文字,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吸引读者的眼球,使文章变得活灵活现。

2002年3月,中国足协与中央电视台就甲A转播权展开谈判,当时足协开出了800万元的转播费用,比上一年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多。双方谈判未果,结果当时甲A第二轮结束之后,中央电视台对此轮赛事的报道只字未提,这种情况在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前所未见,在球迷当中引起极大反响。

一般来说,体育报道中因经济问题引起的矛盾并不多,如何让这种没有赛场“硝烟”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同样做得生龙活虎,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我们在制作新闻标题上下足功夫。最终,我们抓住了两个“天”字做起文章,以《足协开“天价”,央视开“天窗”》为题予以报道。一个开“天价”,一个开“天窗”,形象而又生动,含蓄而又准确,这条标题也被评为集团2002年“文新奖”新闻标题一等奖。

同样,通过《“金哨”宁要“金”不要“哨”》这样一个标题,我们的脑海中也立刻浮现出意大利著名的光头裁判、“金哨”科里纳,以及他为了自己的商业赞助利益而决定退出意大利裁判协会的新闻事实,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媒体的立场。

为了让体育版的标题“活”起来,更有情趣,更具幽默感,我们在制作标题时,常在人名上用谐音做文章,这也是一种制作好标题的有效方法。

例如2005年5月的上海世乒赛上,中国小将郝帅握有3个赛点的大好形势下,被丹麦选手梅兹连放高球而反胜为败。第二天,各大媒体均对这场戏剧性的比赛作了重点报道,当时各报的标题如下:

新民晚报体育版标题:

梅兹不“霉”,郝帅好“衰”

――男单四分之一决赛翻盘侧记

解放日报体育版标题是:

救回三个赛点后连胜四局

――经典:梅兹战郝帅,惊天大翻盘

文汇报体育版标题:

丹麦“迷宫”郝帅之痛

新华社的标题:

郝帅阴沟里翻船

新闻晨报体育版标题:

心理素质超强连克中国两员大将

――梅兹已成中国男单头号劲敌

梅与霉,帅与衰,在上海话中,音同字不同,用谐音的手法来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做标题,自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个不霉,起死回生;一个好衰,煮熟的鸭子飞了,这条标题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通俗易懂地反映了比赛过程。

在新民晚报的体育新闻版中,类似的标题还有很多。如在2005年上海世乒赛上,王励勤和阎森这对中国男双最强组合在小组赛上起死回生,根据两人的表现,我们做的标题是《“阎王”组合差点见阎王》;中国足球运动员曲波在自己的足球生涯中屡经坎坷但勇往直前,我们的标题是《“曲”折坎坷磨意志,“波”澜不惊看风云》;在天津举行的世乒赛上,中国小将丁松力挽狂澜战胜瑞典名将卡尔松为中国队夺得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我们的标题为《小松战大松你松我不松》;2005年3月初,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谢亚龙首次来沪视察足球工作,并参观了申花康桥基地,我们的标题就在谢亚龙的“龙”字上做起了文章:《“龙”游上海,走马观“花”》。

传承来源于“传”字,要承上启下

如果说体育新闻的标题已经成为新民晚报体育版的特色之一,那么,这个特色既来源于每一位编辑的不懈努力,更来源于老一辈编辑的传帮带。正是老一辈编辑的无私传授,才让新民晚报的文脉得以传承。

记得二十几年前从大学毕业来到报社,老编辑就常常嘱咐我们年轻编辑,应该在古汉语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素养,为此要多看些中国的古典名著,多读点唐诗宋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对编辑制作标题是大有裨益的,晚报的标题也需要有中国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记得新民晚报老编辑陈亮先生曾借用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在为一篇报道上海夏天一场暴雨之后,旧危房漏雨的消息做了这样的好标题――《夜来风雨声,屋漏知多少》。这条标题的语言虽浅显明白,但意义却曲折含蓄:在记述昨夜风雨交加的情景之际,又情不自禁地为上海千百万居民的旧危房而担忧。

在已经过去的二十多年岁月里,每当上海暴雨倾盆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这条标题,就会想起老一辈编辑为晚报的文脉传承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些当年的年轻编辑,现在已人到中年,仍以晚报老一辈编辑为榜样,为传承晚报的文脉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在去年新民晚报新闻版总共评出的94条好标题中,体育版获得53条好标题。新民晚报每天有24个新闻版,体育版在只有4个版面的情况下,以15%的版面获得了好标题的60%以上,其中3条新闻标题还获得了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好标题奖。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是对体育版编辑辛勤工作的肯定和回报,也督促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系新民晚报体育部主任编辑)

上一篇:灾难新闻照片里的“身体恐怖” 下一篇:虚拟经济环境下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