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控实训教学中教学资源的配置

时间:2022-04-26 03:46:59

浅谈数控实训教学中教学资源的配置

【摘 要】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涉及到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内容。笔者就本人的实训指导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教学资源 教材改革 师资建设 教学环境

1 机床与多媒体设备

近年来,应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各职业院校纷纷着手构建数控车一体化实训基地。但许多院校在选择数控实训设备时,由于缺乏了解,很容易进入各种误区,最终导致数控教学设备不适用。因此,合理选择、应用实习机床、车间、编程教室等设施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在设备购置方面,我校经综合考虑,购置了既能充分满足教学实训要求,又不陈旧落后,且能体现数控技术发展水平的实训设备。目前数控车专业采用广数980TA、FANUC Oimate-TC、华中世纪星等类型车床,配合宇龙、维纳克、CAXA数控车仿真软件同时使用,并且编程教室与车间相对集中,便于一体化教学和实习管理。另外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还可选择适量倾斜床身后置刀架型结构,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学生在实训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车床,扩大数控学习涵盖的范围,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更能适应未来市场需要。

2 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考核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写要跟随教学模式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

数控专业传统的教材采用章节序法编写,且大部分只是理论知识的整合,将知识与技能独立开来,这对数控加工指导意义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兴趣不高。适应模块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起以职业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适用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的教材呼之欲出。

我校号召实训教师制订数控编程与操作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从教学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制定出每节课的任务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实操过程,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教材的一体化改革,配合模块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指导教师在使用中仍在不断修改、补充、完善,突出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3 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主导者,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双师型”,需要教学人员既有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又有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但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而原先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师大多面临退休,这样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的学科组合越来越难以承担一体化的教学重任。因此各院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双师型教师有序培养和健康成长。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选择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老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青年教师逐渐能够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为以后的独立教学打下了基础。另外,学校还将青年教师送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参观学习。新教师在企业中直接参与生产,开拓了专业技术视野,并能接触到最实际最前沿的技术,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了技术应用的能力。此举有效解决了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给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4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不仅仅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在数控实训教学方面,应当为学生设计出用于教学的职业活动情境,对此我国各院校纷纷提出工学结合、“5S”管理方法、承包制生产性实训教学等教学理念与模式,旨在实现从学习领域模式向职业模拟模式的转换。

我院系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为学生打造校企合作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情景,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与职业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出具体的学习情境目标和工作任务,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让每位同学分别轮流担任数控编程员、数控操作工、质量检验员,进行分工合作。在综合训练阶段,教学设计按照实际生产中的工作过程进行序化,尽量做到企业化实训。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小结: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激发了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及相关实训课程。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控专业教育体系,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我们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广大数控专业指导教师的努力探索下,能早日为中国打造出一条金蓝领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职业指导

2 倪成伟.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11

(4)

上一篇: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提升外来工子女综合... 下一篇: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