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研究及对策

时间:2022-04-26 11:17:32

农村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研究及对策

摘 要 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联系较少,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以攻击性为研究目标,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性差异边缘显著,但是在女生中留守儿童的攻击性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男生中并没有这种差异;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攻击性得分都会降低。这表明留守儿童在较多的关爱中并不会表现出太多的攻击性,但是还需要给予留守女童以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攻击行为 农村 小学 女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务工,伴随而来的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受到社会广泛地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愈发重要。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不论是儿童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时,父母的抚养模式以及与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抚养模式的和攻击性不同,儿童对父母的信赖度越高,攻击行为越少。然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看,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较少,其与父母之间的信赖关系难以建立,从而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行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是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只要及时矫正就不会影响儿童的身心正常发展,但如果放任其演变和恶化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当今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不仅在西方国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在我国也日趋严重。

因此本研究选择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初步的探索,以了解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在合肥市肥东县马湖乡中心小学抽取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295份,回收280份,回收率约95%,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约77%。其中留守儿童166名,非留守儿童50名,男生112,女生104,四年级73人,五年级79人,六年级64人。

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该问卷共30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攻击性越高,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2.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分析

留守儿童Buss-Perry攻击问卷得分为74.02?6.98,非留守儿童为68.82?6.42,t=1.96,p=0.057,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差异边缘显著,留守儿童的攻击性略高。

2.2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分析

性别对儿童的攻击性的主效应显著F(1,212)=5.715,P0.05;同时性别与是否留守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12)=1.855,P>0.05。

一步考察显著的性别效应,女生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性差异显著t=2.15,P0.05。

2.3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分析

年级对儿童的攻击性的效应显著F(2,210)=11.832,P0.05;而年级与是否为留守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10)=0.452,P>0.05。从三个年级平均数来看,年级越高,不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攻击得分都呈下降趋势。

各年级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但从平均数来看,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还是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

3分析与讨论

3.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这与城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的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当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故而心理问题较少的缘故。此外有研究表明,孤独感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出现。研究所在地区留守儿童人数占本地区总儿童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导致周围同学大多有很大的相似性,留守儿童并不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与他人不同而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自卑,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由于通讯的迅速发展,虽然父母与留守儿童无法经常见面,但父母能够通过手机或网络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关爱。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会选择在寒暑假接自己的孩子去身边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而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减少了由于缺失父母关爱引起儿童攻击行为多发的可能性,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培养不管对于留守儿童还是对于非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地区留守儿童众多,一方面会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非常重要,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常态化,使他们不易产生特殊感,减少社交焦虑的出现,这对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非常有利的,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又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减少由于不良同伴关系所引起的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增加。故而,留守儿童的攻击性与非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差异较小并不显著。

3.2 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分析

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且女生比男生突出。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在2(是否留守)?(性别)的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男生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女生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显著,男生中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而女生中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和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显著。

有调查研究显示,留守儿童攻击性主要是由于缺少父母关爱而引起的。目前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还是较为严重,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女生比留守男生容易受忽视,导致留守女性儿童比留守男性儿童更加缺失关爱,引起心理问题的出现,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与非留守的女性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显著。而对于男生不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爷爷奶奶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各方面给予留守男性儿童较多的照顾和关爱,因此留守男性儿童即使由爷爷奶奶照顾也不会缺少关爱和心理上的照顾。同时如今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很多爷爷奶奶都知道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故而男生中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

3.3 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c非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差异分析

各年级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之间的差异皆不显著,且年级越高越不显著。这与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心理问题,且年龄越小问题越严重的现象一致。这可能由于高年级儿童的自控能力也越高,慢慢能够换位思考,就越能理解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更好的抚养自己,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非留守儿童年级越高攻击得分的平均数越低也能在侧面证实这一点。此外,相对而言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更成熟,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自然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也趋于正常儿童,故而年级越高攻击行为的差异也越不显著。

通过对攻击性在留守与非留守、年级的(2?)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效应显著,年级越高,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还是非留守儿童的攻击性都会降低。而父母不在身边确实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所影响,各年级留守儿童攻击问卷的平均得分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这种差异很明显并不显著。同时儿童是否为留守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性相似,差异并不显著。

4结论

从平均数来看,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攻击性不论在性别或是在年级上皆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性,但除女生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性差异显著,其他不论是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还是在年级上或是在男生中差异皆不显著。

本地区留守儿童众多,老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很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社会环境作用对攻击具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如果成人未能在儿童第一次模仿时就给与正确指导和教育,就会增加儿童再次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儿童攻击性的提高。社会评价对于儿童攻击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研究被试都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模仿着类似的榜样,有着相似的世界观,价值观。如果父母能尽量给予孩子较多的关爱,注意与孩子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避免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同时爷爷奶奶也有更多的时间只要能够用适当的方法给予孩子正确的照顾,避免过分溺爱,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不关注精神需求。同时学校也能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能够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避免攻击行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对于留守儿童的攻击表现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有更为深入的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36-42.

[2] 赵祝.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攻击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 危红英.幼儿攻击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143-144.

[4] 范志光,魏欣,杜玲利,等.城市小学留守儿童攻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56-58.

[5] 杜玲利,范志光,魏欣,等.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64-1866.

[6]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7] 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43-45.

上一篇:大型数控转台机电的特殊性分析 下一篇:基于手机应用平台的民办高校招生系统设计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