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唱者的综合素质

时间:2022-04-25 07:57:52

浅谈演唱者的综合素质

摘要:声乐演唱属于表演专业,演唱者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声乐技巧的运用,即良好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其他素质的综合表现,如形象素质、表演素质、音乐素质、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等,它们密切协作,才能共同创造出声乐演唱的美妙境界。

关键词:演唱者;综合素质

近年来举行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加了一项对参赛者“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所谓考查就是由主持人提一些常识性问题,参赛歌手回答而已。结果他们回答得很不好。比如某歌手不知道“华尔街”是在哪个国家,另一位歌手不知道《南泥湾》的作者和演唱者是谁――这位歌手很不幸,郭兰英老师就在评委席上坐着呢。

事后,各大报刊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不少评论者痛感我国文艺工作者整体素质低下,并为此而表示“震惊”。对于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许多思考。

笔者认为,和运动员要练好自己的项目一样,歌手要唱好自己的歌,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能把本职工作做好的人,“综合素质”都不会太差。相反,一个歌手即便把世界地理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演唱功夫不过硬也是白搭。在很多时候,比“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业务素质”。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以此为理由来淡化人的其他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对人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的变革趋势。观其核心,都是围绕着关于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素质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从广义上来理解,演唱者“综合素质”的定义就成了:演唱者的歌唱质量或演唱者歌唱能力的总体水平。这个定义的内涵包含着演唱者的先天遗传生理素质,也包括演唱者后天习得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知识素质(素养);而在外延上,它即包括单一的知识结构素质,也包括整体的知识结构素质。

素质的形成是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加工、塑造,也是社会文化素质在个体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因而所呈现出的是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这种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互为关系,构成了人的素质的“综合模仿形式”。我们将这种“人的素质的综合模仿形式”简称为“综合素质模式”。

“综合素质模式”是以综合素质的构成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文化手段来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素质)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素质本身就具有了“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从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意义上说,就是根据社会化的规定对人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的开发,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新的社会化的要求。

人的综合素质根据其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就构成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具有立体型多层次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再从人的社会化能力的表现关系来看,它又包含了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

演唱者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专业化的职业特征。它的基本定义是:从事声乐表演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有目的的运用专业化的技术手段,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以及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声情并茂地揭示人类社会的精神内涵,促进人类社会美感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一概念的产生是本着以下三个基本点提出的:

1.演唱者职业化的专业技术要求

演唱者职业化的专业技术要求是作为演唱者首先重视的问题。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科学而严格的专业训练是从事声乐演唱者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业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而职业化则是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要求来从事自己的这种职业。这种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要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这种属性就是专业化的技术(如呼吸、声乐技巧、艺术表现等)。一个演唱者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就很难产生出良好的声音状态,因此,也很难实现完美无缺地塑造一种声音形象,传达一种美感认识。

职业化专业技术要求是演唱者对声音听辨力和记忆力的潜在发挥。歌唱者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把握音高、节奏、音色、旋律等,是对一个职业化专业歌唱者的基本要求。而这种要求最终的体现是在歌唱者对一种声音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比较力、鉴别力方面,也是是否具备职业化要求的具体表现,因为,演唱者敏锐的感受力、比较力、鉴别力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确的技术识别力和艺术理解力,因而,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良好的音乐形象,给听众以完美的艺术渲染。沈湘教授所说的:“如何对声音做出正确的鉴别,办法很简单,两个字:多听。”沈湘先生的这一认识,实际是一种对经验的积累。事实上沈湘强调的“多听”,是他对声音记忆力的认识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是他对鉴别能力高度重视的结果。因此,他认为重复将那些国内外优秀歌唱家的声音牢牢的记住,再经过职业化的判断力的分析鉴别,将其精华融化在自己的艺术血液里,这样才能将正确的概念融入自己的演唱之中,最终实现对声乐作品的完美表达。

2.演唱者职业化的生理心理要求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心理效应要求,这种要求是建立在这一职业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声乐艺术表演的演唱者,就职业本身而言就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要求。这种要求是;一是演唱者必须能够正确全面地运用、调动和支配自身的各种器官,使其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声系统器”,并将其所发的声音转化为清晰自如、优美自然的音乐声音语言,实现表达音乐作品真实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外延,再现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使艺术行为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抒发内心世界感受到的精神激励和情感启迪,从而实现唤起听众的心灵共鸣,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这是构建演唱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演唱者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众所周知,舞台上所要表现的一切艺术形式能否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不但取决于表演者平时的积累及艺术修养,同时,也取决于表演者的现场发挥。

作为一个演唱者,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解及演唱中的自我控制,就会在临场演唱时有效和正常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充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思想。因而,解决表演时的心理困惑,消除演唱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就成为演唱者提高其表演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任务。如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平时又不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与培养,在舞台上面临广大观众时就可能出现不应有的惊慌,使自己的演唱技巧受到制约。

3.演唱者职业化的社会文化知识要求

强调加强演唱者的文化知识素质,是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社会性要求。我们知道,音乐中包含着有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物理、数学、逻辑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众多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对演唱者的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音乐艺术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众多知识的集成品。如:声音现象的物理声学、情感表达对象的艺术美学、不同音乐形式表象的民俗学,等等。因此,强化演唱者的社会文化素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演唱者的艺术水准,使演唱者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创造优秀艺术作品的能力。从古今中外杰出歌唱家的成长过程来看,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化精品中得到启发,受到熏染。就是弘扬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使它在提高演唱者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对演唱者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2]柳宁.演唱者与角色的双向选择性[J]. 大舞台,2010,(11)

[3]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是[M],华乐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4]向丽萍.演唱者的文化素养[J]. 艺海,2010,(7)

上一篇:论肖邦E大调夜曲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胡因梦也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