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工作的运行

时间:2022-04-25 06:07:57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工作的运行

【摘要】目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然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加强节水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

[Abstract mesh interests grim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implemen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ater-saving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u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saving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saving,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water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水质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丁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人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 缺乏必要的机制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 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 节水立法不到位

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 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效地促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内容,节水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我国基本水情出发,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

置、高效利用为导向,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也是对实施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有效促进。

第二,有利于加快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水管理制度影响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渗透到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实现资源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与完善节水管理制度体系,为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减少经济社会转型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有力地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实现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用水主体通过制度预期调节其行为,通过确立正确的用水行为依据和评价标

准,并根据标准加以奖罚,形成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全面的节水管理规范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形成以节水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三、重点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本质是建立一种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的体制机制。

第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度。尽快建立流域和省、市、县三级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展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水事矛盾突出地区的50多条江河流域水分配方案制订工作。严格地下水开利用与管理,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预警双控制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推进规划水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完善计用水制度,将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水户、公共供水管网的用水大户、特种用水行业用水户等全部纳入计划理。完善取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

第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尽快完善行业用水定额体系,制定和修订火电、石油石化、钢、纺织、化工、造纸、食品等高用水业及洗浴、洗车等高用水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用水定额管,把按照用水定额标准核定的用水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计划下达和节水水平评价的重依据。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推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达到一定取用水规模的大中型灌区、重点工业用水企业、生活服务业用水单位作为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登记及监督管理,尽快完成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级管理权限。加强水功能区监管,尽快完成省水体监测断面复核确认和标识工作,加强重要水功能区和省界断面的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标准。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保证重要水源地和列入名录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指标全部达到相应标准。

第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水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计划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用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业生产用水限额内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合理制定再生水价格。制定鼓励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制定节奖超罚的激励政策,全方位调动用水户节水积极性。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探索跨流域、跨行政区水权转让模式以及多种水源的水权分配模式,

第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加强节水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加快修订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取水定额、节水技术标准及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节水标准体系,使节水管理、服务以及节水产品生产、使用等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进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节水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推广普及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水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

综上所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节水工作的良好运行,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坚持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

参考文献:

【1】邓淑珍.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访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M]中国水利,2011.

【2】吕振霖.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抓好的几项重要工作[J],2010.

【3】王浩.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技术支撑探析[J],江苏水利,2011.

【4】连小敏.从战略高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M],政策望,2011.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焦... 下一篇:猪肠便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