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理学 理科文学

时间:2022-04-25 11:15:04

文科理学 理科文学

回想初中时期的学习,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老师对某道题的具体讲解固然对我有很大帮助,但对我帮助更大的却是老师在辅导时不经意流露的几句“闲话”。这些“闲话”的“含金量”之所以高,是因为这些话往往涉及到“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

一次,我在向语文老师请教作文时,听到了在场的另一位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一段对话。那位老师说:“初中生得打好记叙文的底子,高中生则要打好议论文的底子。”我听在耳里,记在心上,这不正是在告诉我“学什么”吗。那位老师还说: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就是几个“要素”,把这几个“要素”抓到了,分数就不会低。语文老师点头赞同,并顺手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公式”:记叙文=1个中心+2条线索+3个“镜头”+4个出彩点。接下来,语文老师从这个公式人手,对我进行了辅导,为我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

语文老师说,记叙文该怎么写,同学们大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很多同学都写不好,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空”,言而无物,离题万里。矫正这一通病的良药,就是这个公式:

1个中心,即一篇文章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会写记叙文的同学往往东一段西一段,不知道究竟要表达什么。

2条线索,是指记叙文一般要设计一明一暗两条线。叙事是明线,情理是暗线。在我们曾学过的课文《最后一课》中,明线是主人公去上最后一堂课,暗线是主人公爱国思想的萌芽和升华。

3个“镜头”,是指写记叙文不用面面俱到,围绕一个中心摄取3个典型事例就够了。

4个出彩点,是指文章要有那么几处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可以写景物,可以引用名言,可以进行动作描写,也可以进行心理描写。但无论写什么,都一定要真挚、独到。我们再拿《最后一课》为例,当主人公知道这是自己上的最后一课时,有以下描写:“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交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些真情实意就是能够打动人的“出彩”之处。

听了语文老师的讲解,我似乎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公式的用法,并认为在学英语、历史时,也可以试着用类似的“公式”、“定理”来概括学过的知识。

既然文科可以用理科的方法来学,那么理科能不能用文科的方法来学呢?当然可以。我至今仍然记得物理老师讲课时的绝招:把定律变成故事。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理老师向我们传授的“Q版”定律是这样的:一个姓物名体的武士,他的师傅姓力。如果师傅不发力,他只会站着不动,或是一步一步如同机器人一样行动。

你看,借助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牛顿第一定律牢牢记在脑子里了。

又比如,在学化学时,我对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总是记不清,记不住括号应该括着阳离子还是阴离子,于是我试着把这种规律变成了“O版”:阴离子是一个阴险、贪婪的财主,电子是一颗灿灿发光的金子,财主有一双贪婪的手,就如同括号。

在学物理时,需要记忆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情况,到底是能量低的电子靠近原子核还是能量高的电子靠近原子核呢?这一点我总是弄混,于是就采取了“0版”记忆法:把原子核比做一位母亲,把能量低的电子比做小儿子,能量高的比做大儿子,当然是小儿子喜欢依偎在母亲身边了。这样一来,我就记住了能量最低原理和电子在核外运动的规律了。

在我看来,数理化的学习挺枯燥的,要是不用理科文学的方法点缀一下,调节一下,我很可能坚持不下来。

学习方法固然重要,学习态度则更重要。决定学习态度的关键在于心中是否有梦想。我心里始终装着考重点高中这个梦,学累了就做会儿美梦,幻想一下自己考人重点高中后的情景,就又可以信心十足地去学习了。

老师评价:

文科理学,理科文学。这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文科理学,不仅限于把文科的某些内容化简为某个公式,关键是强调学文科时要具有学理科时的认真劲。在学文科时,同学们往往都比较随意。比如每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基础知识题一般会占8~15分,这些题实际上都是送分题,只要背熟就能拿分。可不少同学由于平时不认真,考试时常常出现背得出写不出,白给的分也拿不到的情况。

理科文学则主要是给枯燥的理科学习增添一点色彩,增加一点乐趣。理科学习对初中生来说,确实显得单调、枯燥,有不少同学都认为理科“就是做题”、“一点意思也没有”。如能将文科的手段加进来,便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当然,正如张怡安同学最后讲到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在学习态度上,心里有梦和心里什么都不想是绝对不一样的!

家长共勉:

我们虽然都上过大学,但数理化、英语这些知识差不多已经忘光了,无法辅导孩子。但我们做的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经常告诉孩子“你很棒”。我们觉得,家长应该努力培养、修复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在学校压力大,回到家还要挨批,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心就会一点点垮掉。自信心丧失,百事不可为。

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疾病,是可以传染的;而一些好的事情,比如自信,也是可以“传染”的。如果孩子在某一点上确立了自信,那么这种自信就会渐渐地向别的方面扩展。比如我们发现孩子小时候在舞蹈方面有些天分,于是就从她的这个长处人手去培养她、鼓励她。而她则通过跳舞建立了“我能做好一件事”的自信,这种自信后来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记住,经常告诉孩子“你很棒”,孩子有一天就真的会变得很棒。

上一篇:巧织云锦写华章 下一篇:拒绝三分钟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