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4-25 06:54:54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1994―2015年的相关贸易数据,借助国际市场占有率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市场占有率及贸易竞争力皆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技术研发投入、国民收入、外国直接投资及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发现前三项的增加均对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人民币升值则阻碍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04-03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机电产品作为第一大出口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2015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9648.29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2.28%,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4.86%。本文借助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及向量,多元回归分析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提升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

此前,众多学者对中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唐骁鹏(2006)从动态竞争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比价及贸易模式等方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竞争力逐步提高,但整体竞争力不强。张小雪(2012)及白涵(2014)等通过各种竞争力衡量指标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虽不断提升,但仍以能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结构不合理。以上研究均只研究了竞争力自身的变动情况,未对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此外,李季(2010)及余敏(2015)等分别对中韩及中欧之间的机电产品进行了产业内贸易分析,但均是针对单一国家或区域进行的对比。

本文运用1994―2015年的我国机电产品贸易数据,借鉴邹宗森等(2014)思路及方法,通过传统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在对比分析中、美、日、德四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技术研发投入、国民收入、外国直接投资及实际有效汇率因素对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作用效果。

二、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本文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两个指标来衡量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竞争力。同时,由于美、日、德三国均为机电产品强国,故选取三国数据与我国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各国机电产品贸易数据均源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机电产品界定为《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中的第十六类机电、音响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包括第84、85两章。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自1994年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稳步上升态势,并于2005年首次超过了美、日、德三国,居世界首位。2012年起,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15年高达24.86%。相比之下,美、日、德三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下滑趋势,美、日两国下滑明显,德国变化幅度较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德两国的国际市场占比均降为9%左右;日本约为7%,近三年更降至约5%。

1994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外贸体制改革,经济迅速发展,出口额大幅增加,其中机电产品作为出口支柱商品,发展态势良好。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机电产品的出口也迎来了黄金期。近年来,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为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加工型机电产品,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机电行业却将大量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进行生产,只专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出口份额不断上升,而美、日、德等传统发达国家的份额却不断下滑。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上呈现不断攀升态势,而美、日、德三国变化幅度较小,近年来略有下滑,但仍保持较大数值。具体来看,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1994―1998年起,虽然持续增大,但是不足0.8,表明该时段我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虽有提升,但竞争力依然较弱。亚洲经济危机后,中国机电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继续攀升,尤其是自2002年开始,该指数均大于1.25,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之下,1994―2015年间,美、日、德三国机电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8,表明三国的机电产品始终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属于机电产品强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迅速,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同时,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得机电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且,我国出台了吸引外国投资的多种政策,不仅为机电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金,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了竞争力的提升。1994年和2005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外汇制度改革,为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加速了竞争力的攀升。相比之下,美、日、德三国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增速放缓,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国际竞争力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三国也逐渐减少了低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生产与出口。

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构建

众所周知,技术研发投入、国民收入、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都对贸易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确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因变量贸易竞争力将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示,自变量分别为技术研发投入(RAD)、我国国民收入(GDP)、外国直接投资(FDI)及实际有效汇率(REER)表示。由于各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本文将对各变量取κ,将其变为无量纲的单位进行统一测算。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94―2015年数据分析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中国机电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数值由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得出,我国的技术研发(RAD)及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公报整理而得,我国国民收入(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由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库整理得到。

(三)结果分析

本文借助Stata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模型的R-Squared 为0.9783,Adj R-Squared 0.9731,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检验整个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的p值为0.000,表明整个方程是高度显著的。同时,各解释变量及常数项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参数估计值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lnRAD、lnGDP、lnFDI、lnREER的系数分别为0.55、1.29、0.37、-1.02,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技术研发投入每增加1%,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就增强0.55%;我国国民收入每提高1%,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就提高1.29%;我国吸引外国投资每增加1%,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就增加0.37;而间接标价法下,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即人民币每升值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就降低1.02%,均符合经济学意义。

同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发现,我国国民收入及实际有效汇率两个因素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力大于技术研发投入与外国直接投资两个因素。我国国民收入作为影响机电产品的首要因素,对竞争力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技术研发投入及外国直接投资虽然也对竞争力的提升有推进作用,但仍有待提高,而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可知我国机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贸易竞争力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目前已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

第二,通过技术研发投入、国民收入、外国直接投资及实际有效汇率四大因素对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可知前三项的增加均对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人民币的升值却阻碍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影响竞争力的提升。

(二)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创新。我国应增加对机电产业的研发投入,创造品牌效应。同时,加快科技与专利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生产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竞争力。

第二,提高人均收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居民的消费层次与能力,扩大市场需求规模,从内需角度推动机电产品企业的优化升级,从而真正发挥市场需求因素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第三,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与技术。建立外国投资促进机构,简化外商投资手续,利用外国资本、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发展本国机电行业,加速与国际统一标准的接轨,增强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四,稳定外汇汇率,增强综合国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国际贸易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降低机电产品贸易成本,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骁鹏,林琳.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当代财经,2006(3):104-108.

[2]张小雪,武丹,张小双.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 对外经贸,2012(5):13-14,19.

[3]白涵.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J]. 价格月刊,2014(12):36-39.

[4]李季. 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0(6):54-59.

[5]余敏. 中欧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13-19.

[6]邹宗森,原磊,薄晓东. 中国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亚太经济,2014(1):53-58,69.

上一篇:工伤情况类似 判定结果迥异 下一篇:班主任协调工作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