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4-25 01:12:10

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

摘要使用根据Causey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修订的量表,探究中学生对于人际冲突的应对模式和情绪反应及其与人格特征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2)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于人际冲突的应对模式和情绪反应存在差异。(3)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学生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存在较大影响。

关键词人际冲突,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

分类号B844.2

1前言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时代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时的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他们更倾向于融入同辈群体,渴望被同龄人接纳,期望得到友谊。人际交往以及在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朋友关系中得到安慰和调节,使他们的紧张心理状态得到释放,情绪趋于稳定与平和。但是由于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还不成熟,人际冲突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人际交往中,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与他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会使青少年产生抑郁、忧伤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学习成绩,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常。中学生应对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的基本策略是检测其社会化发展水平和适应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1]。影响学生采取何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很多,包括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比如家庭、情境、文化传统及个性特点等都会影响到策略的应用[2,3]。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策略取向的维度出发对人际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研究,例如Helene从家庭交往模式入手对儿童的人际冲突策略进行了研究[4]以及Haar等对德国和印度尼西亚青少年做了东西方文化影响解决人际冲突策略的跨文化比较研究[5]等。同时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相关的成果包括陈世平所做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关系的研究[1],陈勃、申继亮等有关成人期人际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取向研究[6]以及张智与代钟进开展的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取向及影响因素研究[3]等。本研究使用根据Causey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SRCM)修订的量表,要求儿童假设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通过中学生在此问卷中给出的答案探究其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与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联系,希望对中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在天津市一所普通中学采用整群抽取法选取初中学生106名,高中学生103名,共209名,年龄12~16岁。其中男生80名,女生129名。

2.2测验工具

(1)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根据Causey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其中问题解决、求助、逃避被认为是三种最基本的对于人际冲突的应对模式;内倾化和外倾化是两种对于人际冲突和应激状态的一般情绪反应。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6~0.84之间;两周重测信度 0.86。5点记分内容效度评定结果平均分为4.06,说明有较高的效度。

(2)艾森克人格问卷,采用龚耀先1983年修订版本。包括4个分量表,其中E量表为内外向维度,N量表为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维度,P量表为精神质维度,L量表为“掩饰”倾向,即不真实的回答,同时也有测量被试的纯朴性的作用。但被试有无掩饰性则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要看所测样本的一般水平以及被试的年龄。一般来说成人的L分随年龄而升高,儿童则随年龄而降低。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82~0.863之间。

(3)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对上述15个分量表进行主因素分析,抽取了以下四个主因素:因子Ⅰ:拒绝;因子Ⅱ:情感温暖;因子Ⅲ:过分保护;因子Ⅳ:偏爱。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独生子女,所以删去父母亲量表中的“偏爱”因子。

2.3测验步骤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在老师的统一指导语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答卷。共发出问卷209份,收回209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2份,占总数的96.7%。其中男生75名,女生127名。

2.4数据的统计处理

所有被试的数据输入微机系统由WXJ心理测量软件和SPSS10.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3结果

3.1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经双因素方差分析,问题解决分量表中,两个自变量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在求助量表中,年级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198)=6.403,p=0.012,初中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学生;在逃避量表中,性别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198)=4.262,p=0.040,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内倾化量表中,性别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1,198)=4.090,p=0.044,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外倾化量表中,年级因素主效应显著,F(1,198)=13.396,p=0.000,初中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中学生。

3.2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与个性因素的关系

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与个性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问题解决策略得分与被试在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和L(掩饰性)维度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相关。根据艾森克个性问卷常模,16岁年龄组平均L分11.76,标准差4.18。考虑到被试不真实回答的倾向,本研究将L分超过两个标准差的问卷作无效问卷处理。问题解决策略得分与E和L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N和P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求助策略得分与N和P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L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倾化得分与N和P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L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

3.3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经相关分析得出,问题解决策略得分与FF2(父亲情感温暖)、MM2(母亲情感温暖)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求助策略得分与FF2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余的三个维度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4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和情绪反应的性别与年龄差异。研究中未发现在问题解决策略维度上存在年龄差异,这一点与陈世平所做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可能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经验的日益丰富,年级差异在中学阶段不如小学阶段显著。本研究发现在其余两个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维度上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初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求助的解决策略;在性别差异上,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逃避的策略。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所以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而不去求助他人。一般认为,女孩比男孩较为早熟,社会化发展程度略高,社会适应性更强。面对人际冲突,女生更可能采用比较成熟的应对策略而不是做出类似“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等的逃避反应。同时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中学生对于人际冲突的情绪反应存在着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中学生比初中生有更多的外倾化情绪反应,而女生存在更多的情绪内倾化表现。高中学生面对人际冲突表现出的情绪反应的外倾化,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感觉到更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竞争,体验到更多的心理矛盾,比如依附与独立自主的矛盾、初入社会带来的社会活动能量与认知水平的矛盾、学习文化知识的繁重负担与文娱爱好空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因素使学生较易出现焦虑、抑郁、敌对等心理特征,表现出更多的外倾化情绪反应。女生面对人际冲突时的内倾化情绪反应,可能与男女两性不同的气质和生理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有关,女生会倾向于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更容易将外部冲突转化为内部冲突。

在对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与个性因素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发现,具有外倾性、低神经质、精神质和高掩饰性人格特征的学生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的可能性大。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个性外向,更爱交际,随和乐观,情绪稳定,关心他人,自我隐蔽性高。而具有外倾化情绪反应的学生则倾向于情绪不稳定、孤僻、缺乏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的关心,自我掩蔽性弱。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对个体的行为、情感、意志、适应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在人际冲突解决中倾向于运用不同的解决方式。

本研究还对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个父母都给予情感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可能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有研究证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自律性、独立性存在正相关。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养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人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当机立断、自律严谨、言行一致的优良个性品质[7]。这样的学生社会性发展良好,人际关系融洽,对人际问题的应对策略更成熟、积极。而采用求助策略的学生倾向于拥有更多来自父亲的情感温暖。

5结论

(1)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及情绪反应存在性别与年龄差异。其中初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求助的解决策略,而高中学生有更多的外倾化情绪反应。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逃避的策略,而女生存在更多的情绪内倾化表现。

(2)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于人际冲突的应对模式和情绪反应存在差异。具有外倾性,低神经质、低精神质和高掩饰性人格特征的学生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的可能性大;而面对人际冲突表现出外倾化情绪反应的学生则倾向于具有情绪不稳定、孤僻、缺乏同情心以及对人的关心,自我掩蔽性弱的人格特征。

(3)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运用。在一个父母都给予情感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可能运用问题解决策略,而采用求助策略的学生倾向于拥有更多来自父亲的情感温暖。

参考文献

1 陈世平.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 心理科学, 2001, 24(2): 234~235

2 孙晓玲, 吴明证, 李晓文.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研究刍议.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5(1): 21~24

3 张智, 代钟进. 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取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应用心理学, 2002, 8(1): 21~26

4 Ricaud-Droisy H, Zaouche-Gaudron C. Interpers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in children: A father-child co-constr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03, 18(2): 157~170

5 Haar B F, Krah B.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in adolescence: A German Indonesian comparis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9, 30(6): 667~683

6 陈勃, 申继亮, 王大华. 成人期人际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取向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1, 21(2): 31~37

7 孙铃, 王永丽. 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3): 197~199

上一篇:内隐记忆中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 下一篇:汉诺塔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