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的“后进生”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2022-04-24 10:29:04

重点高中的“后进生”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优秀的教育资源更是弥足紧张。这种教育分配的现状,决定了每年的中招考试不得不在初中毕业生中进行筛选,由高到低地排队,按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的顺序,依次录取新生。省级重点高中的生源最好,这不言而喻;地市级重点高中的生源也不错;县市级重点高中也基本囊括了全区域的优秀新生;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的生源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如此,每年都有大批的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的学生考入大学,甚至不乏重点大学。而在重点高中,每年也总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像刚入重点高中时家长和教师所预期的那样,考入重点大学、普通大学,甚至不得不复读。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学优生最终成为了重点高中的“后进生”呢?

一、学校的错误观念和不当作为对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每年九月,接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来到梦想中的学校,高兴之余不得不面临新的筛选――重点班的选拔。随着高招的年年扩大,升学率指标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重点大学的考取人数。高考结束后,各重点高中都以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录取人数作为宣传的重点,以吸引更好的生源。

学校为确保重点大学的升学人数,集中学校的优势资源,投入重点班。这给那些没能进入重点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打击。重点班学生少,学习环境好,师资力量强;而普通班人数多,学习环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鲜明的对比会使普通班的学生们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他们在初中可是学校的佼佼者,巨大的落差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一个不良的开端等于失败了一半,尤其重点班的存在,对这些高一新生敏感而稚弱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果学校对此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一部分学生以后三年的高中生活。

学校的错误作为和不作为是后进生形成的内在的制度性因素。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滞后和错误的学生观促使后进生形成

新生入学后,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存在两种期待。学生期待还能在新教师中找到熟悉的影子,他们已习惯了初中教师的教学、处事的风格,自己就是在那样温暖的目光中,一路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成为被人羡慕的学优生的,这种期待也是他们渴望在高中能重现昔日初中辉煌的流露。

同时,教师也有一种期待,不论教师是否承认,他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期待自己昔日成功弟子身影的再现。给学生上完第一节课,教师回到办公室谈论的焦点多是,某某学生怎么怎么样,和原来的谁谁差不多,以后会怎样。教师凭第一印象就给学生的未来下了一个初步定论。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对自己的直觉很自信。不可否认,老教师经过多年教学,阅人无数,看学生自然会有一手,但这种先入为主的“贴标签”思想,不免会对以后的师生相处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这两种期待不可能完全重合,在交集之外的学生可能成为未来的后进生。

高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跟班的形式,从高一一直把学生带到毕业,再从高一重新教起。教高三的教师回头来教高一都会有一种不习惯。从高三的高强度、大跨度、高难度、高成就感的复习课到高一的小步伐渐进、打基础,看不到学生明显进步的新课教学,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感觉,总认为:这一届学生怎么这么差,什么都不会;这么简单的东西,讲了好几遍还不懂。他们没有意识到,“教师的经验与学生毕竟不同,教师的认知不等于学生的认知”,对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无端地产生怀疑,对学生来讲,是“致命”的。

在这种心态下,教师持有的红花绿叶的观念(红花毕竟是少数,怎么会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呢?)更显合理――强中更有强中手,重点高中是高手如云的地方,存在后进生是正常的,无足为奇。多年下来,他们也就见怪不怪了,对重点高中后进生的存在已经麻木了、习以为常了,认为有一部分学习好的就行了,不可能都考上北大、清华。

教师主管臆断、不能平等地重视每个学生是后进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自身适应能力的不足为日后由优变差埋下隐患

能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成绩都很好,而这些好成绩的取得因素却存在很大差异。总体来看可分三类。

其一,聪明型。这类学生智力超强、记忆力好、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学习初中的知识没压力,一看就懂,一听就会。记记背背的东西对他们太容易了,整个一个初中他们过得快乐而且骄傲,一路高歌冲进重点高中。

其二,努力型。这类学生智力一般,甚至偏下,但目的明确,学习刻苦,自制力强,为了能考上重点高中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苦学,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日。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努力没白费,终于摘取了重点高中的橄榄枝。

其三,理智型。这类学生智力一般或偏上,凡事有自己的看法,爱好广泛、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得当、适应能力强、喜思考、善于总结,把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轻松但绝非苦差。

这三类学生没有好坏之别,他们成功的例子每类都不乏其人。但他们都有可能成为重点高中的后进生。

聪明型的学生,由于小学、初中多年来形成的优越感使他们的抗挫能力明显不足。一旦在高一不能崭露头角,其学习的积极性会极大地受挫,厌学情绪明显。“零和效应”在其身上突出显现,他们会把智力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以外,谈恋爱、沉迷网络等都可能发生。当然,成绩变差与谈恋爱、沉迷网络谁是因果,需要教师认真分析。

努力型学生如能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学习,实现初中那样的辉煌绝对是可能的。但长时间的满负荷工作,对一个成人来说都很难承受,对一个高中生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就更可想而知了。特别是满负荷的学习若迟迟不见效果时,对他们的意志力将提出巨大的挑战。高中生身体不好、神经衰弱影响学习的情况已不少见。

中国有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理智型的学生,其成功得益于理智的个性,但他们的阅历和视野毕竟有限,一旦被短视的事物所蒙蔽,就会做出对学习不利的抉择,其成绩也会不理想。如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一些学生的观念受到“知识无用论”的冲击,认为当老板需要的只是资金和关系,博士、硕士还不是照样给高中生打

工?一旦学习的动力减退,他们会复归平庸。

四、亲子沟通的不足使家庭教育受阻

现在的高中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家长的全部希望,肩负着太多的责任,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在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羡慕声中,他们的家长似乎已经感到孩子未来美好的前程触手可及。然而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他们的美好愿望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他们不会甘心,会利用各种他们可能利用的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来改变这种情况。他们会根据自己或教师的捕风捉影找到所谓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进行所谓的“全身心”学习。有些家长甚至会放弃工作去陪读,对学生实行全天监控。君不见重点高中周边的住宅多被陪读家长租赁。有的家长干脆不惜重金让孩子吃住在教师家,将孩子托管给教师。总之,财力、人力、物力,只要能想到的,都会不予余力地增加投入,唯恐投入不够。

但是,对比物质投入,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却普遍不足。孩子读中学阶段也是家长工作、事业的关键阶段,很多家长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农村的孩子多半住校,一周回家一次。那些留守儿童更可怜,也许一年也难得见家长一面。城市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家长回家晚,很多孩子被托管到校外辅导站,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也很有限。孩子和家长交流的减少应该是亲子沟通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遇到问题时,在不能得到适当帮助的情况下,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但往往其处理的方法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成绩下滑也是学生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问题出在哪,他们也想弄明白。他们需要理解、需要耐心,而不是压力。他们已经背负得太多,需要有人能诉说、分担。家长普遍认为,成绩下降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学习时间被浪费;二是身体吃不消,学习精力不足。造成学习时间浪费的原因主要也有两个:谈恋爱、打网络游戏。一旦被定性,家长除了后悔自己没有管好孩子,就是恨孩子不用心,不理解家长的苦心。解决办法就是人身监控,严格控制学生的时间。对于被定性为身体吃不消、学习精力不足的学生,家长一般会用提高生活水准的方法。能否有效,他们不知道,只要尽力了,好不好那只能听天由命吧!以上这些做法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五、结束语

学校与学生的隔阂、教师与学生的期望差别、学生自身的弱点、家长的不恰当做法,都使学生成绩由优变差成为可能。对于重点高中的后进生现象,就像对待防病治病一样,防的意义要大于治。学校、任课教师和家长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观念、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不能时时处处以长者自居,学会当一个倾听者,遇事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只有多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应注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要学会解决,而不是放弃。解决问题学会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即自己的不懈努力加外在的有力帮助。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不理解,不应是赌气、封闭自己,而要敞开心扉,相信他们是爱自己的,以后会理解自己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上一篇:拾起“扔掉的美德” 下一篇:美国中小学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