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泸水县称杆乡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04-24 10:22:49

浅谈泸水县称杆乡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 要] 本文根据称杆乡的基本情况,主要阐述了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其危害症状等,通过实施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项目中发生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称杆乡 冬小麦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080-02

称杆乡位于泸水县北部,距州府六库53公里,属山区与半山区,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气候、植被呈立体分布,最高海拔4162米,最低海拔919米。现有总耕地面积26274亩,其中:旱地20642亩,水田5632亩。随着近几年来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提高,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增产增收的效果。全乡范围内种植冬小麦的农户和面积逐年增加,并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每一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技术骨干力量,提高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收到了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 冬小麦种植现状

根据称杆乡的实际情况,全乡绝大部分地带都适宜种植冬小麦。最适宜种植冬小麦的村委会有称杆村、双奎地村、阿赤依堵村三个村,种植农户和种植面积也多,是全乡最适应选择种植冬小麦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全乡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500亩,单产在80―148公斤之间,单产低,种植管理水平落后是制约全乡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效促进全乡冬小麦生产的发展,我们主要采取冬小麦条播栽培技术和冬小麦免耕栽培技术两种。其中绝大部分采取了冬小麦条播栽培技术,也改进了以往的粗放式耕种制度,较大地提高了全乡粮食作物的产量。

2 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在称杆乡境内,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水、温度和光照、耕种制度、栽培品种的影响,冬小麦病虫害时有发生。在病害方面主要以小麦锈病、白粉病为主,年发生面积800多亩;虫害方面主要以蚜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主,年发生面积1100多亩。

2.1 冬小麦病害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2.1.1冬小麦锈病的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以侵染穗部。发病时出现金黄色条形孢子堆组成的病斑,破坏叶肉组织,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少籽粒产量。它可以在冬小麦苗期发病,也可以在成株期发病。

2.1.2冬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冬小麦白粉病病部表面附有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每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

冬小麦白粉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量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容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2.2 冬小麦虫害的危害症状

2.2.1冬小麦蚜虫危害症状

冬小麦蚜虫是从冬小麦苗期至穗期都有危害,以穗期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苗期危害症状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症状是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2.2.2冬小麦蝼蛄、蛴螬危害症状

蝼蛄与蛴螬危害麦苗的症状有区别:蝼蛄常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而蛴螬则危害麦苗的根颈处将麦苗咬断,断口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

2.2.3冬小麦地老虎危害症状

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白天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地老虎危害症状是将麦苗基部咬断,常常造成冬小麦严重缺苗,甚至毁种。

3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冬小麦病害的防治措施

3.1.1冬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3.1.1.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

3.1.1.2农业防治:一是适当晚插,避免过早播种,避免秋苗侵染机率;二是合理施肥,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能力。三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3.1.1.3药剂防治:一是秋播前实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30%三唑酮(粉锈宁),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二是冬小麦出苗后,对初见病叶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战或全田防治;三是冬小麦到拔节或孕穗期病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重病田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

3.1.2冬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3.1.2.1种植抗病品种;

3.1.2.2麦收后及时灭茬翻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1.2.3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3.1.2.4田间出现病叶时每亩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兑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连治1-2次。

3.2 冬小麦虫害的防治措施

3.2.1冬小麦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的综合防治措施

3.2.1.1农业防治:一是深翻土壤,精耕细作,破环害虫孳生的环境;二是调整茬口,合理轮作,减轻其危害;三是合理施肥,猪粪、厩肥等农家肥必须经充分腐熟后方可减轻危害;四是早春铲除地头、地边的杂草,并带到田外及时处理或沤肥,能消灭部分卵和幼虫。

3.2.1.2物理防治:利用蝼蛄、蛴螬的趋光性,每年4月初其出土期设置诱虫灯诱杀,地老虎则用糖:醋:白酒:水=3:4:1:2,兑好后加总量的1-2%的敌百虫,放置于盆中于田间诱杀地老虎蛾子。

3.2.1.3药剂防治:一是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20-25千克拌种250-300千克,均匀喷洒,摊开后凉干即可播种;二是毒土。用75%辛硫磷或20%除虫菊脂等乳剂分别以1:300与1:200的比例拌土成毒土,每亩20-25千克撒于垄台苗眼附近;三是毒饵诱杀蝼蛄。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香的玉米面,加青菜叶于傍晚撒于植株周围土上;四是地面喷药。利用地老虎1-3龄暴露地表的时机,喷施药液,如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

3.2.1.4化学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兑水25-50千克,拌种250-500千克,可防治蛴螬、蝼蛄等。二是土壤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毫升,结合灌水入土中,可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兑适量水喷拌在100-150千克细土上作成毒土,顺垄低撒,施在幼苗根际附近,每亩撒20公斤,可防治地老虎和蛴螬。三是毒饵。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克兑适量水制成毒饵,可防治蝼蛄和地老虎。

3.2.2冬小麦蚜虫危害的防治措施

防治冬小麦蚜虫采取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或可用10%吡虫啉或蚜虱净10-20克兑水喷雾或弥雾。

参考文献

[1]泸水县农业局、泸水县科技局编《泸水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用教材》2008.4

[2]云南省农业厅汇编《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技人员培训试用教材》上册.种植业部分.2012.

上一篇: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泰丰优3301种植表现及其... 下一篇:农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