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夸父逐日”

时间:2022-04-24 05:49:50

编者按:本刊第九期发表了向锦江同志所写的故事新编“夸父追日”后,曾接到不少读者来信,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现发表许钰同志的本文,提供大家参考,来信就不一一作复了。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我国古代有个夸父族,居住在名叫“成都载天”的山上,他们都是巨人,有的还在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这些巨人中有一个──我们姑且也称他做夸父吧——也许他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于是他想和太阳竞走。他这样做了。我们可以想像,夸父他一定是在早晨太阳一出来,就从东方开始追赶。在其他较晚些的记载中,就告诉我们,在台州(浙江)的复釜山上夸父留下了他那巨大的脚印,在辰州(湖南)他做了一顿饭吃——据说辰州东面的三座山,就是当初夸父做饭时支鼎用的三块石头。夸父到了泾州(甘肃),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鞋子一一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做振履堆了。山海经也还告诉我们,夸父到底追到了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禺谷(虞渊),而在他到达虞渊的时候,他觉得口渴了,于是到黄河、渭河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喝,又到北方的大泽中去喝,但还没走到,他就渴死了。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

十分明显,这是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古代故事──更正确些说,它乃是一个古代的神话。对于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自然不应该用今天的现实、今天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来衡量它,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和古代的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它是神话,是古代人的幻想,因此我们也还不能在它的每一个细节上来兜圈子,而应当就它的主要情节来体会它的精神,认识它的意义。那么,这个讲述古代巨人和太阳竞走的故事,表现了些什么呢?对今天的我们它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古代人──特别是原始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是非常差的。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们只能用石头或木棒等来制造工具——稍后才有了金属──他们必须和大自然搏斗。在当时,人们如果打不败野兽,他们就不能生存;如果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力(如自然中的火),征服或躲过自然的威胁与灾害(如水、旱、风暴等),他们也不能生存。但是,我们的祖先终于生存下来了,他们依靠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依靠了自己所制造的工具和勤奋的劳动,终于创造了文化,使自己获得了进步。可见我们的祖先,在那样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尽管对大自然不够了解,也不无恐惧,但他们并未被自然给压倒。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和自然斗争,而且也相信自己的斗争能够胜利,希望自然的力量能够无比的强大,于是他们就创造了那些有意义的神话,把这种征服自然的意愿在充满想像的故事中表现出来。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在想像里并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夸父故事也就是许多这种古代神话中的一个。

这个故事在极度夸张之下,表现了古代人不在自然面前低头的伟大气魄。在今天,谁也知道太阳是恒星,单凭人的肢体所有的力量是不能赶上太阳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那样去做。但在古代人看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们想像着太阳也和人一样,每天驾着车子,从东方的扶桑奔向西方的虞渊。而当太阳对他们不利或威胁着他们的时候,古代人也就幻想有一种英雄人物出来,替人们把太阳射下来,或者把太阳捉住用大山压起来。因此,在古代人那里产生与太阳争胜的念头是并不奇怪的。十分明显,在这个故事里,古代人并没有把太阳当成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认为只能在它的面前屈服、拜倒,相反,夸父逐日的行动本身,却显示了古代人相信自己的力量无比巨大。当然,“逐日”这个行动是幻想,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幻想是为古代的现实生活所推动,它体现了古代人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我们也就不能说夸父这种宏伟的志向是脱离实际的,相反,它却是在古代人的实际生活中,基于古代人对大自然那种非科学的认识而产生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夸父并不是古代人凭空玄想出来的人物。他是古代人把自己的身体、力量夸张而成的巨人,他不同于后世那种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他追赶太阳也并不是什么“脚踏祥云”。他是在地上以巨大的步伐在跑,他要吃饭,也要喝水,并且有着巨大的饮量。正因为这样,他才在胜利地达到终点之后,因饮水不足渴死,而这也就表现了夸父不得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这里,我们不禁为这个巨大而质朴的人物惋惜!

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也和我们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一样,是不应该从故事任何一个细节来随意引申的,我们应当从故

事总的倾向来认识它的意义。诚如有的读者所说,我们今天是在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我们的理想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是可以按照规划来实现的东西。这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在为社会主义的奋斗中,在我们科学的领域里,不是也天天在那里和大自然搏斗吗?我们不是正在那里进行澄清黄河、利用长江的水力发电的工作吗?同样,苏联的科学家不是也正在探寻月球、水星的秘密吗?当然,我们这一切都是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工作,和夸父式的对自然争胜不同。但如果不是把幻想的故事还原为现实生活,斤斤计较“逐日”这事之不可能,不是把夸父故事的意义简单地理解为要我们也像夸父那样去逐日,而是透过夸父那种行动,认识到古代人不在自然力面前低头,幻想自己的力量无比巨大,这难道对我们没有意义吗?古代人的这种愿望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吗?其次,这个古代人民的神话故事,它所具有的那种想像、夸张,以及夸父这个单纯而坚强的人物形象等,也都是很富于吸引力的,它给我们以艺术的享乐。

在这里我愿意谈一下“中国青年”第九期向锦江同志改写的“夸父逐日”。向同志把夸父“不甘心过平庸生活”,不甘心喝那“浑浊的河水”而去找寻大海作为故事的中心,他也讲了夸父与日竞走,并且标题也是“夸父追日”,但“逐日”在他那里是当作夸父寻求大海途中的插曲。在夸父渴死之后,向同志写道:“是的,即使是渴死的罢,他也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倒下的,总比留在原地的那些喝着浑浊的河水就心满意足的同伴强得多,而在他死的时候,他一定也没有放弃看到大海,追上太阳的梦想。”

十分明显,向同志并没有完全按照山海经里关于夸父的记载来写,而是把其中的“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予以发展,并且给予了新的解释,即借这情节(改动了的情节)来强调夸父不甘心过平庸生活,要前进寻求更好的生活,强调人们应当有理想。当然,这个意图本身是有意义的(应该附带指出,向同志所用“平庸生活”一词是不太妥当的),但是它和古代人民所创造的“夸父逐日”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就是在向同志的故事里,夸父的这个心愿和他“逐日”的行动也没有关系,因此,向同志也就不能不过多地用自己的话来宣述这个思想。正是由于向同志没有阐发故事主要情节——“逐日”的意义,而用它来宣传与它不大相干的思想,所以才引起一部分读者的不满。但有的读者把夸父称作“傻瓜”,也是不对的。如前所述,夸父并不是“傻瓜”,而是幻想自己力量无比强大的古代人的形象。他结果虽然渴死了,但不愧是个悲剧的英雄。

关于“夸父逐日”,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这个神话的梗概,但它同时也宣传了夸父“不量力”的说法,而这也就阻碍了人们对这个故事的正确认识。在这里我国伟大诗人陶潜给我们很大启发。他用十分饱满的热情歌咏夸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显然,夸父故事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诗人,而在他的笔下,夸父逐日的故事也更加壮丽、生动,其意义也更加明显了。

(1956年7月3日)

上一篇:应该怎样看待在报刊上的批评 下一篇:老子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