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音频后期制作跨平台解决方案

时间:2022-04-24 02:31:33

电视音频后期制作跨平台解决方案

【摘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视音频后期制作已经发展到网络化非线性编辑,视频后期编辑网及音频后期编辑网使用共同存储,结构文件及素材直接跨平台共享,新的网络化的编辑系统已经形成新的音频后期制作流程。本文从模拟时代的音频后期制作开始,最后将介绍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德国MERGING及美国AVID网络化后期音频制作系统。

【关键词】 后期制作 跨平台工程文件 时间码 无带化 TCP/IP协议

前言

电视音频制作涵盖了前期录制、剪辑、拟音、配音、配乐、缩混、输出等工序,整个制作过程都须以画面为参考,同时还有部分的同期音频原始素材需要采用,参考画面是电视音频后期制作工艺流程的关键,直接影响制作质量及生产进度,而音频完成制作缩混的音频轨又得最终套回磁带或视频工程文件,音频的后期制作无论历史、现在还是未来,都会以不同的平台进行制作,这其中涉及的参考画面、音频原始素材利用、同步等跨平台文件交换等等的生产方式一直在不断进步,从模拟时展到今天的网络化制作。

模拟时代的音频后期制作

80年代,视频编辑以录像机对编为主,音频后期制作的代表方式是模拟多轨开盘录音机通过时间码(Time code)与录像机同步,代表的设备是Q-LOCK时间码同步系统,通过它同步模拟开盘多轨录音机及专业磁带录像机,实现多轨音频素材可以根据画面编辑。在这个工作流程里,各种需要的音频素材以及音乐大都是以手动播放的方式复制到多轨录音机,同时也利用录像机对编功能编辑一些效果资料,但是多轨录音机以线性记录音频素材,编辑过程对于位置的改动的困难可以想象,另外经过多版复制引起音频质量下降也不可避免。而时间码作为早年机械系统跟踪同步的主要方式,目前也仍然广泛应用于记录及编辑系统,所有的专业录像机(磁带或硬盘)都具有产生、接收、记录时间码的功能,具有时间码信息的BWF音频文件也是同期多轨录音的首选文件格式。

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的雏形

90年代初开始出现数字音频编辑设备,但是参考画面仍然是通过磁带播放,制作完成的音频也以直接套回录像带为主。同步方式也还是时间码,代表的设备是AKAI的DD1000系列光盘音频编辑机,记录载体是5.25寸的光盘(MO)。音频素材可以在DD系列录音机里进行非线性编辑,虽然过程很不直观及繁琐,但相比开盘录音机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因为数字化解决了编辑过程中音频素材因复制引起的失真以及素材位置不能移动的缺陷。虽然DD1000只有4个音频轨,是巨大的局限,但文件化及非线性编辑的使用已经是革命化的进步。

基于PC的音频工作站

90年代中期随着PC的发展,基于PC的音频工作站也开始成为主流,音视频编辑真正进入非线性时代,音频编辑软件大量涌现,跨平台文件格式开始应用,但视音频制作主要还是以各自单机为主,音频后期制作的参考画面使用压缩的画面经软件播放器同步播放,整体工作流程的中如果视频做了修改就必须重新采集音频参考画面,始终不是一个科学的流程。代表有纯软件的Neundo,捆绑硬件的Pyramix及Protools。

基于文件交换的跨平台方案

90年代后期随着视音频工作站的普及,出现了以Merging公司为代表的基于跨平台工程文件格式的音频后期参考画面解决方案,其代表作是Pyramix音频工作站及Vcube参考视频工作站。Vcube可以与音频软件同处于一台PC也可以独立存在。通过RS422(9-Pin)、MIDI、Oasis(Merging公司研发基于TCP/IP的控制协议)等方式实现视音频工作站点之间的同步及互相控制,通过OMF、MXF、Apple XML/Avid、AAF等直接导入视音频编辑结构,视频内容的改变不必重新生成全部参考视频,只需生产跨平台工程文件,效率大大提高。同时Vcube的音频处理可采用与Pyramix相同的I/O及处理引擎,完全兼容Pyramix项目及媒体文件,这大大提高了视频工作站点音频素材的质量,避免了普通视频编辑网络音频质量不过关的诟病。同时该网络是基于TCP/IP协议,构建及维护相对简单,目前是较为科学流畅的解决方案。

基于媒资管理的跨平台解决方案

在90年代中期AVID收购Digidesign之后跨平台制作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了可能,而在2006年Interplay面市后这个一体化的生产流程终于形成。AVID的视音频整体方案由ISIS储存网络,Media Composer(MC)系统,protools系统及网关构成,所有系统基于TCP/IP协议通讯。最大的特点就是Protools系统与MC一样是ISIS网络的一个终端,所有音频素材与视频素材使用同一个网络化存储及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因为在录音棚里录音师可以随时通过MC打开视频故事版,生成FOR PT(protools)的跨平台文件,构成这个流程的关键是Interplay。

这是一个简单的以太网拓扑结构,主导生产流程的是Avid Interplay以及Video Satellite。其实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存储网络,包括FC网以及RAID存储,网络存储已经相当普及。而作为基于媒资管理的高清视音频后期制作网的存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显而易见的是数据量巨大,

Avid Interplay可以通过媒资管理、工程文件管理和提供强大的元数据以及点评权限使Pro Tools和Avid视频非编系统结合每个项目完整的工作流。Interplay也使复杂的输出/输入可以依据时间线同步减少不必要的位置错误,同时轻松的在网络里进行用户管理。当连接到一个Interplay系统时,视频非编Media Composer(MC)能够从Interplay中导出FOR PT的跨平台文件供protools系统使用,通过这一次转换音频工作站就可以简单地打开视频故事版里的音频素材序列,同时Interplay可以将你终混的音频重新对位返回视频工作站的相应视频故事版里。由于使用同一个存储网络,整个生产流程都不涉及素材拷贝,只是生成工程数据,所以各环节都能流畅进行。

这个流程的另一个重点视频监看通过Video Satellite来完成。Protools是不能直接打开MC里的视频故事版的,而Video Satellite就是Protools及Media Composer同步跟踪的工具,通过它参考画面可以是1080的跨平台高清画面,播放Protools时Media Composer的高清画面也可跟踪同步播放,而且视频故事版如果有改动录音师也可以第一时间同步打开进行参照,对音频进行修改。

在这个方案里我们看到视音频共同存储,素材共用,音频制作参考画面为视频故事版,音频工作站可以简单获得视频故事版里的音频素材序列进行编辑,终混音频也可以简单置回视频工程文件中。

下面我们以广东电视台环绕声混录棚为例具体介绍这一系统及工作流程。本录音棚硬件系统包括protools HD3,192I/O,Apple MACpro主机,D-Contron ES控制台,环绕声监听系统,dbE编码系统以及各种周边设备,当然还包括Avid MC视频非线性编辑系统终端。具体系统参看图5:

这个系统作为录音棚部分是一个常规的系统,特别的地方就是之前介绍的基于煤质管理的跨平台音频后期制作。具体的操作流程就是首先在ISIS网络存储上按节目划定一个视频编辑及录音师可共用的空间,我们称之为Dubbing盘,用来存储音频素材,视频编辑及录音师均有读写权限。视频编辑完成视频剪辑之后将需要音频合成的时间线CHECK IN FOR PRO TOOLS到INTERPLAY待配音文件夹,这里只是将时间及结构信息传递过去,不涉及音频文件的传输及转换。录音师打开MC播放待配音文件夹中的时间线,打开PRO TOOLS和INTERPLAY ACESS软件,将时间线导入到PRO TOOLS项目进行制作,参考画面则是通过Video satellite与Media Composer取得同步获得。制作完成后写回到INTERPLAY原时间线,音频素材存放于Dubbing工作空间。视频编辑从INTERPLAY导出完成配音的时间线到Media Composer,然后合并转换到本栏目的工作空间与视频轨进行合并。

总结

无论是模拟时代的多轨录音机还是数字时代的工作站,都是一个音频的制作平台,电视音频后期制作是一个跨音频及视频的平台,我们评判一个跨平台生产流程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在整个流程中需要经过多少次格式转换以及多少次素材的拷贝。显而易见基于媒资管理的跨平台制作流程是目前比较科学的音频跨平台制作解决方案。B&P

上一篇:台灣佛教是如何優勝於大陸的 下一篇:浅谈提高音频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