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特点与年龄及性别的研究

时间:2022-04-24 01:45:1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特点与年龄及性别的研究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03年6月~2004年12月来我院心血管及高血压门诊就诊的轻、中度EH患者1100例,在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及体检后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失眠EH患者。共1100例未经降压治疗或停用降压药物≥2周的EH患者进入本研究,上述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1999年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620例,女480例,年龄18~88(53.3±13.6)岁,体重指数26.0±5.6kg/m2,有高血压家族史者682例(60%)。根据年龄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高龄老年组(≥80岁)30例,老年组(60~79岁)338例、中老年组(45~59岁)591、中青年组(

血压监测:全部患者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的90207型(Spacelabs,lnc)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小时血压测量。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患者休息15~30分钟后启动第1次血压测定,进行昼夜(06∶00~22∶00),夜(22∶00~06∶00)24小时监测,每30分钟自动测量1次,同时保持日常工作和活动。全天有效血压读数>80%,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排除不符合上述判读血压时间及读数者。

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确定按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定义,夜间(22:00-06:00)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25/75mmHg时为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根据平均动脉压(MAP)差值百分比将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4种形态。MAP昼夜差值百分比=(昼夜MAP均值-夜MAP均值)/昼MAP均值×100%。杓型:昼夜差值百分比≥10%;非杓型:昼夜差值百分比

统计学方法:SPSS 11.5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分率表示。先对计量资料进行是否正态分布的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ANOVA分析组间的差异。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earson相在分析。P

结 果

夜间血压负荷增高与年龄①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患者(54.06±13.42)岁VS(49.36±12.83)岁,P

血压昼夜节律与年龄:①与杓型高血压患者比较,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较大(56.03±13.44)岁VS(50.69±13.36)岁,P

不同性别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①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患者中,女性的夜间SBP明显高于男性(138.64±7.16)岁VS(133.28±8.26)mmHg,P

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①非杓型及杓型血压患者中,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的夜间SBP及PP明显高于中老年级及中青年组,而夜间DBP明显低于中老年组及中青年组(P

讨 论

本研究中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患者的年龄也明显高于非夜间高血压负荷增高的患者。这些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老年人迷走神经活性和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或发生退行性变有关,加上其白天活动相对较少,晚上睡眠差,以及早睡早醒的生活规律等因素可能进一步扰乱自主神经昼夜节律,导致夜间血压负荷较高,并使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丧失或使原有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加重。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非杓型及杓型高血压患者中,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的夜间SBP及PP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及中青年组,高龄老年组的夜间SBP及PP明显高于老年组。目前,SBP、PP已被认为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因此提示在任何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均应该重视对夜间SBP、PP的控制。本研究显示,夜间血压负荷增高及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患者的SBP、PP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而无论杓型还是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夜间DBP均低于男性。已有研究发现,女性从抗高血压治疗中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获益较男性要小,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大、小动脉顺应性均较男性患者低。血压的性别差异可能由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较男性严重,也可能与遗传因素(包括X、Y性染色体和某些激素的基因)相关。另外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例数的不同或种族的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可能获得更多高血压患者的相关信息,临床上掌握不同年龄和性别EH患者的24小时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夜间血压的特点,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EH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

上一篇:鹿茸精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药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