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影视媒介异域传播的彰显与异变

时间:2022-04-24 11:46:04

中国文化影视媒介异域传播的彰显与异变

摘要 影视是中国文化在异国传播最直接和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在当下我国从经济的“硬实力”建设转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从影视视阈研究中国文化的异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取材于中国《木兰诗》,并对其进行了美国式解读,中国文化因而在异域传播中得以彰显,同时也发生了异变。从《木兰》的个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异国被吸收、改造、更新的一段历程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 对外传播 文化彰显 传播方式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又称《木兰辞》,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长300余字。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写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美国迪斯尼以中国花木兰为题材,对中国的《木兰诗》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于1998年推出了其第36部动画片《木兰》(Mulan),2005年初,迪斯尼又推出了续集《木兰2》(Mulan 2)。在迪斯尼的精心设计下,影片《木兰》运用现代技术、声光效果,场面宏大漂亮,对白诙谐幽默,载歌载舞,情景温馨,色彩迷人,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以其清新的风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喝彩和赞誉。下文从迪斯尼《木兰》中对中国文化的彰显、异变和影视媒介文化异域传播的异同思考三个方面,分析影视中文化传播的一般方式。

一、迪斯尼《木兰》中对中国文化的彰显

电影改编的原则首先要忠实。为使《花木兰》拍得既有迪斯尼特色,又保留中国风格,迪斯尼公司聘请了中国内地和港台的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对影片的脚本、情景、造型等进行了反复研究审核,以保持其中国的特点和原著的精神。我们反观迪斯尼动画片《木兰》的改编,无论从总体的思想主题、情节结构,还是具体细节、美术画风、背景配乐等均基本忠实于原著,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从而彰显了中国文化。

迪斯尼动画片《木兰》的故事基本符合中国《木兰诗》中描述的“闺中生活、朝廷征兵、代父从军、女扮男装、征战与立功、胜利回归、天子赏赐、拒受官职、快马返家、恢复女儿身”这些情节,基本上依照原著所叙述的顺序,以时间为线索贯穿所有的事件,通过描写花木兰替父从军,身经百战和荣归故里全过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活泼好强、机智勇敢的巾帼英雄形象。在花木兰身上,基本体现出精忠报国、孝顺父母的传统观念,还有建功立业、追求荣誉的崇高品质,汇聚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而又淳朴的美德,这些正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伦理意识以及中国人民精神的精髓之所在。故事中体现的忠孝思想、爱情故事以及“大团圆”的结局方式,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所惯用的模式。

在影片中,花木兰被塑造成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国美女:鹅蛋脸、樱桃小嘴、苗条身材。在场面处理中,颇具中国诗意,比如木兰相亲失败了,很难过地和父亲在花园里相遇,银幕上忽然出现开满红花的大树,父女俩坐在树下,老父指着树上的一朵花告诉木兰,迟开的那朵花一定会比其它的花更美丽,整体画面美丽动人,那份中国式父女含蓄的亲情也令人感动。还有木兰从军离家时未采用原文本中吻别老父的情节,而改用留下头花悄悄离去。在具体细节上,多处充满了中国元素,例如片头Mulan下面就画着一条传统形象的中国龙:在木兰相亲前,影片展现了当时对于妇女的要求标准为“忠孝、端庄、教养、听话”等,这些均以汉字的形式出现:另外影片中的汉晋的匈奴、唐朝的服饰、宋代的火药、明清的庭园风格以及中国长城、故宫、佛洞、功夫、舞狮、算盘、大熊猫、焰火、锣鼓配音、大红灯笼、春节式的欢庆场面、桂林山水、九寨沟风光、悬挂的大钟、士兵身上的秦兵马俑式铠甲等,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英语字幕中夹带了“传统”、“勇敢”、“友情”、“自重”、“忠实”、“好运”、“智慧”、“优雅”、“平衡”、“孝道”、“敬重”等在中国文化中颇有分量的一些关键字眼,并以汉字的形式显示出来,让人一眼望去就和中国联系起来。

在影片的美术画风上,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木兰》充分吸收了中国美术风格,不仅片头以水墨画起笔,许多重峦叠嶂也含有国画的特点,整体色彩显得清新朴实,不似以往迪斯尼影片那样鲜艳夺目。即使是最后庆典的一场戏,也只以深红色为主,含蓄、节制地表现喜庆的场面。匈奴的面部造型酷似京剧脸谱,脸部始终用黑色和深灰色,总体偏暗,面孔线条分割,长着猫眼、鹰钩鼻、猴腮、三角脑袋,显示其本性的邪恶与黑暗,与木兰明亮的眉眼形成鲜明的对比。《木兰》和其它的迪斯尼动画片相比较,整体色彩暗淡,以此衬映东方民族是一个朴素古老的民族。该片风格以及画面上的人物造型和服饰等,都是以唐朝为蓝本加工合成的,兼顾古风而不失现代感,其线条柔和,构画均匀,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情景转换自然流畅,颇具中国特色。

迪斯尼影片通常是动画音乐结合,载歌载舞,《木兰》也是如此。木兰去见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荣誉》(Honor to Us All),音乐节奏明快,表达了木兰七上八下的心情。相亲失败后,木兰的内心独白同样以歌土《沉思》(Reflection)表现,歌曲舒缓悠长,抒发木兰的内心情感。征兵前,鼓乐伴随,令人激昂奋进。木兰在军中度过的艰苦训练岁月,用一首《男子汉》(Be A Man)的豪情壮志加以烘托,歌声斩钉截铁、节奏快慢结合,表现出战前决心与紧张艰难的形势。为配合剧情,《木兰》的作曲还运用了中国的民间小调,并使用竹笛、二胡、古筝、锣鼓等中国乐器。所有这些手段和表现方式,让观众领略到了一股浓郁的中国风情,在全球彰显了中国文化。

二、迪斯尼《木兰》中对中国文化的异变

电影改编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创新。《木兰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出古老中国田园牧歌式的意蕴,而《木兰》以动画片的形式诠释这段诗歌,显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一个总体意象。迪斯尼动画片使“木兰”从中国走向西方,展现了西方人视角下的东方文化,反映出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解读,中国文化从而在异域发生了异变。

《木兰诗》故事本身简单明澈,迪斯尼为了渲染一种东方的神秘色彩,凭借西方对于中国的集体记忆,在影片《木兰》中加入了许多西方人眼中的属于东方的东西。例如,中国是一个孝敬长辈,崇拜祖先的国家,这在中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的祠堂是一个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因而是一个庄重严肃的地方。然而《木兰》中花家祠堂只是一个亭子,里面本应供奉的牌位也变成了墓碑,木兰的家人在木兰去相亲前在这儿为木兰能给媒婆一个好印象进 行祈祝:木兰替父从军后,有着透明身躯的祖先们在这儿进行了滑稽的争吵和让人莫名其妙的对于木须龙的指令:祠堂里的众神在得知木兰胜利归来后,伴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兴奋地扭动着腰肢,小蟋蟀则戴上墨镜,敲击着西洋乐器,一向被中国视为严肃神圣的祠堂,顷刻间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美国式激情派对,中国古代文化象征之一的祠堂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异变和消解。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男女分工的自然形式――男耕女织。《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是这种社会特色的鲜明写照。这段时期内,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纵贯始终,《礼记》中“三从四德”成为女子做人的标准与规范,女子要规规矩矩地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生活。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摆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是他们的目标。因此,电影中的木兰内心非常叛逆,她不注意打扮,倒茶时毛手毛脚,相亲前不守时,一个人骑马飞奔,不努力记住妇德,企图写在手臂上在媒婆考问中作弊,相亲中随口吐痰,相亲回来在花园里跳到桥上去,甚至爬到墙上去偷看使官的招募等等,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对女子所要求的那种“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女子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恪守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异变成为了一个开放、活泼的美国西部牛仔。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提倡“忠孝”,晚辈要对长辈尽孝,个人要为国家尽忠,这在中国是区分一个人品质好坏的绝对因素《木兰诗》的重点主要体现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为国尽忠。美国社会注重个人的努力与发展,强调个体的力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木兰》突出了木兰作为影片主角其本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之情。在从军前,木兰思索“何时才能释放内心真正的自我”:雪山一战中,木兰因受伤医治被发现是女子之后,众人离她而去,木兰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却说“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木兰的这两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她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她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全部价值。影片中皇帝说“有时候一个人能决定事物成败”,就是木兰实现个人价值的辅助台词。中国的集体力量和原作中的“忠孝”思想被解构成了美国式实现个人价值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男女之间等级森严,女人一般不能抛头露面,更不可能随军作战。《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在战争中一直是被同伴认为是男人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如果木兰在从军时就被发现是一个女人,可能轻则逐出军营,重则以欺君罪论处,甚至可能被斩首示众。在女权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突出女人的权利和价值成为各种文学作品追随的主题。影片中为了突出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改编为第一次战争中木兰受伤就已经被发现是女儿身了,但她却未受到任何惩罚。另外,在木兰杀死单于,拯救了皇上和国家后,皇上在全城百姓的面前,向木兰鞠躬致谢,说让这个女人当宰相,紧接着朝中大小官员以及全城百姓都给木兰下跪膜拜,这种情形在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中国皇帝威严无比,对立功将士,只会给予各种赏赐,而不可能向她低头言谢: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朝中官员皆为男性,他们不会向一个女子屈膝。木兰与皇上的拥抱,是任何一个大胆的中国人都无法想像的,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自是孤家寡人,再加上还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木兰也不可能如此放肆!迪斯尼木兰以一个充满个性、自觉、自尊、伴随着现代女权主义者的传奇形象出现,这融汇了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传统等级观念相去甚远。

龙本是中国文化气势恢宏的图腾,片中的龙却降解为一条形似蜥蜴的迪斯尼小宠物木须,它没有神邸,没有真才实学,外形瘦小,好搬弄是非,爱慕虚荣,好逸恶劳且夸夸其谈,丝毫没有神的威严,倒像一个十足的市井小厮,与中国龙那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神通广大的形象相去甚远。迪斯尼木须(连同木兰)是美国小人物的代表,他们凭着机智与勇敢,在孤军作战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这种小人物的奋斗史,体现出的与其说是中国文化,不如说是一种属于美国的个人奋斗精神。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作揖成为敬礼,传统的早餐成为牛奶煎蛋,代表至高无上皇权,只能出现在皇宫的龙出现在花家祠堂、士兵胸前、帅帐背景、战旗中心,辞别父母从军成为不辞而别,木须读着报纸,画面上出现简体汉字,宰相营帐中挂着宰相和皇帝的握手图,还有女性的浓妆酷似日本歌伎的化妆风格以及木兰的祖母看到木兰、李翔相爱后,竟然高呼“下次我也要上战场”的滑稽行为等,所有这些中国文化在异域传播中都产生了异变。

三、影视媒介文化对外传播的异同思考

文化的异域传播是文化之间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源语文化会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变,以适应目标文化。就像电影《木兰》,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美国文化,它是一个文化混合体。《木兰》的副导演说:“我们不会把它拍成一部中国片子,因为我不是中国人,我们有不同的感性和不同的叙事风格”。因此,我们不能把花木兰在异域的异变简单地等同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失败。

首先,在内容上,迪斯尼《木兰》的改编很大胆,影片融汇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设想如果中规中矩地按照《木兰诗》内容拍摄,也可能成就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如果少了木须龙,少了小蟋蟀,少了花家的小白狗,少了那匹好马,《木兰》可能就不会这样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了。

其次,在形式上,《木兰》一方面保留了迪斯尼影片的制作、剪接风格,同时借鉴了中国美术和日本舞蹈的形式:另一方面采用电脑模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设计制作,场面宏大,景象奇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雪地作战的场景中,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匈奴骑兵满山遍野、铺天盖地而来,花木兰则挟着火炮迎敌而上,炮击山顶导致雪崩,转眼间又将单于的千军万马掩埋得干干净净,战场上两千多名匈奴兵进攻时,军人的动作、衣着、表情和马匹的脚步都不一样,其场面恢弘,酣畅淋漓,三维动感令人目眩神迷,惊心动魄,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还有皇宫前两万七千多人,聚集跪拜形态动作各异,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其独特的艺术创意。

还有,为了《花木兰》的上映,迪斯尼公司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从麦当劳送出的木兰玩偶,到迪斯尼乐园的木兰大巡游,再到包括木兰信笺纸、木兰牌矿泉水和木须龙T恤衫等木兰纪念品,这都是一些大力度的促销措施,促进了《木兰》全球营销的成功。

所以,从内容的改编,到设计制作和营销 方式,迪斯尼《木兰》的成功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在文化对外传播中借鉴。

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的力量和作用重视不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文化的巨大力量,没有意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不仅仅可以带来社会效益(例如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念),而且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对西方文化汹汹攻势,涌入全世界各个角落,一些人崇尚西方,只对引进西方文化感兴趣,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有市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但是美国人却从我们的祖宗那里找到了生财之道,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汗颜,同时审视我们目光的短浅和观念上的错位。

面对迪斯尼《木兰》抢占市场先机,获取了巨额利润,国内业界人士对于我们行动的迟缓表现出惋惜:为什么我们没有推出自己的木兰动画?一个多么好的素材,一个多么有利的条件。其实亡羊补牢,犹未迟晚,中国历史上佳作荟萃,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比如上古神话,东周列国故事,词曲戏剧,明清小说等等可以信手拈来,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要行动起来,而不是在别人胜利之后哀叹。

另外,自《木兰》放映以来,报端颇多微词,大致是认为对于原作的改动太大。比如六小龄童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不少外国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电影了解中国的文化,如果长期误传或者误解下去,那我们的经典文化就面目全非了”,这一点也不无道理。问题是一方面我们不可能禁止外国影视公司改编中国历史文化素材拍摄影片(由于是历史文化,很难涉及到知识产权或著作权问题,因此不可能以法律形式禁止拍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主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主动对外传播,积极竞争,把握国际市场。

四、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巨大的国际市场价值。影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全球营销策略,运用影视方式加大对外文化传播力度,可以有效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与沟通,这有利于中国正面形象的树立,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巨大的国际市场中,将会产生宏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广阔的经济前景。

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研究影视文化传播策略以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正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音乐、电影双重奏 下一篇:从祝希娟饰琼花谈审美想象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