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中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防范

时间:2022-04-24 10:58:56

摘 要:证人是亲身感知案件事实的人,其对案件事实的陈述有利于审判人员获得案件事实线索;明确争议焦点;帮助审判人员深入核实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的真伪,确定其证明力;促进诉讼效率等意义。本文着重研究的是证人出庭方面的实务问题。

关键字:证人出庭 原因 后果 防范

一、证人出庭难的原因

证人出庭对于直接言辞原则的实现,以及对于庭审质证的落实都具有重要作用,但至今法庭上依然难以见到证人。中国人比较讲究关系和面子,一些证人碍于情面,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拒绝在当事人面前作证;一些证人害怕日后被对方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一些证人碍于传统思想,不想与"衙门"沾边,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鸵鸟态度等。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立法方面的原因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现行法对证人出庭规定得过于原则。虽然立法规定了证人有义务出庭,但这种义务的履行没有强制性做保障。换句话说,法律虽然规定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证人在违法这一法定义务时应负的法律责任。在缺乏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成为一种可以规避的义务,证人不履行义务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现行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中,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严重失衡。从《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可以看出,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对证人的权利却只字不提,第124条虽然规定在法庭调查中要告知证人的权利,但无具体内容,使证人出庭作证,不仅在经济上要蒙受损失,还要承担人身风险,这显然有失公平原则。①

二、证人不出庭的不利后果

现有民事诉讼制度中证人不出庭带来的不利后果也很明显的。这些后果包括以下方面:

1、无法对证人进行质询,也很难审查书面证言的真实性。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常常仅以一纸书面证言作为替代。而对于书面证言来说,首先,法官不能考察证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是否客观、正常地表达,即其证人资格问题存在疑问;其次,对方律师以及当事人也无法对证人的书面陈述进行质证、辩论。再者,书面证词的伪造性高,证人可能受到教唆或者其他利益驱使作出虚假陈述,但不得而知,无从考证。所以,证人不出庭必然导致双方当事人及律师无法实现质证的权利,对于对方所提出的书面证言也无从加以辩论,从而证据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2、使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遭到破坏,并因此承担了举证不能的后果。②由于对不出庭的后果未作规定,使得证人不出庭是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现行法同时还规定了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即承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如果不能证明主张事实,应承担不利后果。如此一来,如若当事人一方的证人未出庭作证,并导致其所主张的相应的案件事实未得到证明,则法院就会认定为其举证不能,相应的主张就得不到采信,甚至因此而承担败诉的后果。显然,当事人在已经找到能够证明案情的证人的情况下,却因为证人不肯出庭而是案件事实无法查清,并因此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对当事人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

因此,证人不出庭作证,对于任何一方当事人待证事实,和法官要判断的事实都是消极的影响。那么在规定证人出庭义务情形下,如何解决证人不出庭问题。

三、证人出庭难问题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制度

1、在证人费用的承担上,应按具体情况或由当事人承担或由国家承担。

民事诉讼作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方式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对抗式诉讼也已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证人是当事人的证人,是为了帮助当事人摆脱证明责任或实现反证等原因而出庭的,那么证人出庭的费用以及相应的损失就应该由当事人承担。另外,《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依职权收集证据的情形。而人民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多是为了程序事项或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此时这些证人的费用应该由国家负担。

2、在证人费用数额上,应只限于证人因出庭而遭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用等因出庭作证而直接减少的收入。对于间接损失部分不应列入补偿范围,以避免给当事人带来过多的经济负担。对于给予证人一定报酬的做法,我们也是反对的。因为证人作为案件事实的知情人,出庭作证是其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如在支付其直接损失之外又付给其报酬,与诉讼行为的性质不相符合,也容易成为当事人贿买证人的一种渠道,是不利于设置这一制度的初衷。

3、关于支付方式。我们认为,由国家负担的部分,可以由法院从专项费用中支出。由当事人支付的部分,可由当事人与证人协商确定支付方式。并将协商情况以书面形式交人民法院备案,以作为法院监督当事人是否履行支付义务的依据。

(二)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措施

保障证人的人身权利是保证证人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自觉履行出庭作证义务, 及时惩罚犯罪的重要条件。"证人到家后受到的侵害和到家前受到的侵害一样都是严重干涉司法的行为"。③在国外尤其英美法系国家,由于证人证言在诉讼证据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法律对证人的保护也较为完备,包括为证人改名易姓、迁移住所、实行人身监护等。但,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对证人实施极为完善保护的现实条件。目前来说,如能够使《民事诉讼法》 第102 条第四项规定 "对司法工作人员、 诉讼参加人、 证人……, 进行侮辱、 诽谤、 诬陷、 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 拘留;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的规定真正落实,就基本可以解决民事诉讼中证人人身保护的问题。

再者,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保护, 不仅体现在侦察、 检察、 审判的各个环节, 而且应当包括事前提供必要的保护和事后对打击报复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两个方面, 还必须以事前保护为主, 做到事前认真保护, 事中认真监督,事后严厉惩处。尽力消除证人出庭作证后受到打击报复的可能性。 同时要明确证人的保护范围,受到保护的证人范围应当是一切依法履行作证义务的证人,不论该证人是属于控方或是属于辩方; 细化保护证人的具体内容, 不但要突出对证人人身安全的保障, 而且要将保护的涵盖面扩大到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 维护司法的权威

事实上,证人强制出庭作证是许多国家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国均制定了对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制裁措施。如《日本新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应当出庭的证人不出庭而处以负担由此而产生的诉讼费用,并处以1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1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拘留,还可以并处罚金和拘留,同时法院可以拘传证人。(No.192、193、19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也作出了对经合法传唤而不到庭的证人的强制措施;《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则规定经被传唤的证人拒绝提供证言,将承担刑事责任。

而在我国,缺乏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成为一种可以规避的义务。因此,立法上应该做出细致的规定。在《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对不出庭的制裁提到"不妨这样规定:对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证人,法院可决定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如证人再次不到庭,法院应采取拘传措施。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其妨碍司法罪并直接移送刑事庭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④

注释:

①黄义勇,《关于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载《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第3期

②廖中洪,《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月,第541页.

③【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④廖中洪,《民事诉讼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1月,第556页

作者简介:阮琳婧,年龄:25岁,性别:女,籍贯:福建省漳州市,学校:上海海事大学,专业:2011级法律硕士法学。

上一篇:试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导向模式的选择 下一篇:基于DEA的江西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