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条件下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4-24 08:08:24

县域条件下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社会创新的方向,在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具有深刻的探讨价值和实际意义。对桐庐县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表明:桐庐大学生创业正向良好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已逐步转变,多数大学生都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态,但创业准备不够充分,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79-02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普遍的大学生创业氛围以及对大学生创业的种种支持政策条件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并带动他人就业的道路。2008年以来,桐庐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大学生创业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县以“桐庐县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总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受益面广的政策措施,通过大力扶持和引导,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在桐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3年4月底,全县人社部门登记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158家,相比2008年只有两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来说,大学生创业热情持续高涨。但是许多大学生创业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因此,笔者希望通过针对性的调查了解在桐大学生创业的现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服务桐庐大学生创业献计献策。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情况

调查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岁,三年成了决定中小企业命运至关重要的时间点。鉴于桐庐大学生创业工作起步较晚,为此,笔者选取了2011年注册的37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企业存活情况进行研究。

在37家2011年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中,获得桐庐县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的企业有33家,资助率89.2%,目前经营良好的19家,占51.4 %;盈亏基本持平的6家,占16.2%;已经亏损的5家,占13.5 %;已经注销、停办的7家,占18.9 %。由此可见,桐庐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创业基础较好,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桐庐良好的创业环境,其存活率是比较高的。从企业行业分布情况看,大学生创业企业涉及的类别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贸等,超过大学生创业企业总行业的70.3%,这与桐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电子商贸,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大环境相适应;从创业者学历来看,主要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56.3 %,大专(高职)学历占40.7%,而硕士以上学历仅占3%,高学历人才的稀缺成了企业迅速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创业者的团队看,死亡的大学生创业企业,85.7%是由于创业准备不足,团队不稳定,创业者不得不同时担任多种角色,既疲劳不堪,又常常不能适应,有的在烦恼中就草草收场。

二、县域条件下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1.有创业优势但资金筹措困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资金的不断支持,资金链断裂常使企业运转困难甚至无法生存。从样本调查来看,62.2%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认为资金缺乏是制约企业成活的主要因素,而其中14.3 %的大学生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未能成活。62.2%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或团队投资,21.6%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10.8%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小,难以达到银行信用放贷标准,而政府为其提供的创业扶持资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另外,风险投资机构不愿意在项目初创或孵化阶段就进行投资,即使是看好项目,也更愿意考虑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再注资。因此,如何有效进行融资和引资已成为大学生创业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

2.有创业项目但不重视团队建设。在37家企业中,70.3%的创业企业是与桐庐县产业导向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电子商贸等产业,其中26.9%是基于桐庐县横村针织、分水制笔等块状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要成功创办一个企业,并使其健康成长,光有项目还不够,创业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这些企业中,发展良好的创业企业都有明确分工,且人员稳定,而死亡的创业企业人员基本都在3人以下。这些数字基本反映了缺少人力资源和必要的社会人脉关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

三、桐庐大学生创业有利环境分析

任何创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大学生迈向社会进入创业阶段的时候,相比大的宏观环境,地区和行业环境对创业者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具体。因此,分析和探索适合并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非常有必要。

1.政策引导。为有效地激励起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受“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杭州市的辐射带动,2008年,桐庐县下发了《关于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鼓励大学生在经济建设中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2009年9月,桐庐出台了《桐庐县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细则》,每年从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无偿资助大学生在县内创业,规范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根据实施情况,2013年6月,又出台《关于〈桐庐县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实施细则〉的补充意见》,在原有基础上,突破地域限制,将大学生创业资助对象从原来只针对桐庐籍普通高校毕业生扩大到非桐庐籍本科及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时,明确了重点资助从事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类大学生创业项目;增加在网上交易平台通过实名注册认证从事电子商务(网店)经营的大学生创业者的申请资格。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经济环境。桐庐经济素来以块状经济特色闻名,块状经济占该县工业的比重高达70%以上,拥有“中国制笔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中国蜂产品之乡”等近十张金名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强大的推进力度,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块状经济扩量提质,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巨大契机。大学生选择块状经济创业,不仅可以享受到配套优惠政策,还能享受到人力、生产、物流配送、销售等现成的要素资源。此外,由于块状经济组成部分多为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而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大力提倡的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块状经济行业提供了绝佳时机。

3.社会环境。大学生是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之一,因为拥有学历高,专业技术、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等先天优势,本身就是地方政府想尽办法吸引的优质人力资源。如果这个资源又是自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员,不但自己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不但能增加当地中小企业数量,还能开创新的产业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那么这样的人才是地方政府求之不得,欢迎至极的。近年来,为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桐庐不断在政策引导、行政服务和媒体宣传上下功夫,在社会上下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事实上,创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创业者共同努力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来推动和建设。

1.加强创业实践指导,做足创业准备。一是加大创业实训力度。政府应牵头,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大学生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训的机会,让他们多接触与自己有相似梦想的同类人,做好创业准备。二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创业实践锻炼。大学生自身创业品性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积极养成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2.转变创业观念,适应市场规律。一是转变创业观念,摒弃过度依赖政府的心理。政府部门在保持现有政策稳定性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可能的帮助。但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也要意识到,企业要成活,仅仅依靠政策扶持和领导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必须经历在市场大潮中的跌打滚爬。二是要适应市场规律,遵守游戏规则。政府部门需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从直接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为以让市场发挥作用的秩序维护者为主的角色。而创业企业要做强做大,则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市场情况,适应市场规律,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才能让企业立于市场大潮之中而不倒。可以多尝试利用桐庐现有的块状经济特色,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及合适的创业场地,结合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变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创业起步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3.优化创业环境,深化服务体系。一是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在积极宣传推介桐庐的创业环境和政策,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的同时,要积极健全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打破非竞争性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保护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创新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载体,拓宽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打造桐庐大学生创业集群。二是把扶持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政府项目管理范畴。鼓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企业成活率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必须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总结、同考核。要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既考量创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考量相关部门的扶持措施是否及时有效,以形成多方促进创业企业健康成长的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立安.简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未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31-32.

[2] 刘平,李坚.创业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3] 刘兴国,沈志渔.区域创业比较研究:基于江苏样本企业的分析[J].比较管理,2012,(1):38-51.

上一篇:发挥高校工会优势,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下一篇:人才口语形成性评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