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探析

时间:2022-04-24 05:09:1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探析

摘 要:《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地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授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理论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实践教学作为本门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做一探讨。

关键词:《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校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15-02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核心、以“四个认同”教育为目的,突出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新疆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5号文件”精神,在每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画出一定数量的学时专门用于实践教学。在《教程》课程教授中,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自调查、亲自参与、亲自感受,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面对新疆复杂多变的情况,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也能够让大学生自觉坚定反对分裂主义的信念、提高大学生认识和研究当今民族问题的能力。

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消除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

1.从教授主体来看,《教程》课规定学时很有限,要在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开展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同时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使教学部门很难安排。很多教师做好的实践方案也因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无法实施,打击了教学积极性,对实践教学抱有可有可无的观点,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很难开展,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2.从教授客体来看,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是“由老师带领着学生外出放松游玩”,或者让学生“自由活动”,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即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错误认识使实践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二)应注重全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1.实践课堂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部分感兴趣及有责任压力的学生会积极准备,而相当一部分让自己成为旁观者。

2.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学生本能排斥政治思想理论课,认为教授内容一无是处,空无一物,自然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大学生在思维上趋向独立自主,有了突出自我、投入社会的愿望,但是因为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很难在短时间体现出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要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度”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更准确了解理论内容,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较好达到两者兼顾,是众多授课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一)丰富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课程实践指导技术

在《教程》的教授过程中,要求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教材提及的理论内容不仅有所掌握,还要扩大其外延,对教材一些过于抽象和过于形式的内容有重组和条理化的能力,如在讲授专题二兼收并蓄,共建新疆中,因为民族较多,分组进行各民族演示时,学生掌握的资料和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要对主体13个民族有全面的了解,有了深厚的理论功底,才会在讲授中游刃有余,也为开展实践活动打好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实践指导技术,学生是实践化课堂的主体,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主体将不容易把握在课程中的思路及方向。在实践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会随时出现,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化解问题,做到及时的、有效的引导,是授课教师尚需加强的素质。

(二)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1]。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体验中获得深刻的主体的感悟,使之内化为积极思想和生活体验,促进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漠不关心”到“充满激情”的转变。

1.课堂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讨论法、案例法、多媒体演示、主题演讲、辩论、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师最常用的实践方法。《教程》课是新疆的特色课程,针对学生的生源地不同,教师的实践活动设计应当有针对性,力求让新疆的学生更加了解热爱新疆,疆外的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如在专题一骨肉相连,中华一家中新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时,分组让学生搜集资料,课堂上采用讨论和座谈的方式让学生阐述从古至今新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让全班学生明白新疆和内地关系紧密,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总结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论内容,取得教学实效。

2.校内实践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或校内大型活动,所参加的活动一定是与所学理论知识有关联的内容,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五月是民族团结月,学校会开展很多相关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程》内容要求学生参加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说说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等活动,做好活动记载,写出活动的总结报告,报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并且总结活动成效,最后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中。

3.校外实践内容,即社会实践内容。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在时间安排上要平时与假期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在形式多样化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这也要求教师最大程度利用校外资源。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考察博物馆等;二是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研,教师要承担指导学生准确提炼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正确评价问题的责任,切忌使社会实践变异为“放羊课”。如《教程》第七专题科学发展,民族繁荣中,分组让学生搜集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资料,从吃、穿、住、用、行五个方面展示新疆的巨大变化,结合新疆经济工作座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大的热点问题,加深理论深度,让学生对理论内容有更全面和更加系统的了解。三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即让学生正视新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程》中关于民族问题的阐述,新疆对新疆发展的危害等,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先将理论知识给学生阐述明白,然后再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展示向学生补充说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展览,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自己的立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探索“大思政”教育模式

“大思政”教育模式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开展的日常教育相融合,即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把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开展的日常教育和主题教育等有关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把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团委开展的公益活动、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等融合为一体;把学工处的学生日常行为考核纳入课堂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大思政”的教育观,可以整合资源,“学工”和“思政教学”两支队伍在角色和工作职能上相互转化,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避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在内容上重复,在资源上浪费。虽然在实施和组织过程中有一定困难,但是相信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措施,应积极推行。

总之,《教程》课程的讲授,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放松,要灵活多变,使学生沿着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思维轨迹来完成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学习,改变学生对课程枯燥乏味的错误性认识,让这门课程变成学生衷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65

上一篇: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 下一篇: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