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

时间:2022-04-24 01:26:54

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题,大多涉及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而这一题型的得分率往往较低,可以说极大地困扰着老师和学生。

高考阅卷组分析发现,很多考生往往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所谓的诗歌鉴赏的“术语”,但并不明白这些术语的用法,乱贴标签。

学生在解题时也总是先把一些主要术语塞进脑子里,然后用排除法去试验:先看“比喻、拟人”,再看“借景抒情”,有没有“对比、衬托”,是不是“虚实结合”。

在指导学生时,我们首先要让他们明确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及内涵,将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及手法了然于胸,做到“授之以鱼”,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的,做到“授之以渔”。

实际上,表达技巧的分析应该在一首诗歌的不同层面进行,以下是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感悟。

一、整体层面的表达技巧

这个层面是就诗歌的主旨而言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以称之为“表达目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表达目的主要有以下这些:1.表达某一类情感,如思念故国家园和亲人,寄托壮志难酬的郁愤,抒发时光流逝的感叹,向往山水田园生活等,这一类抒情诗歌可以说占了大部分比重;2.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追求和不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孤桐》;3.领悟某种人生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4.揭示某一社会现象,如杜甫的一些诗歌;5.表达一种特定的情趣体验,如钱珝的《未展芭蕉》等。

诗人要如何来实现最终的表达目的呢?往往会借助于一些手段,这就涉及到表达技巧的问题。为诗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我称为整体层面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这些:

从景与情(境)的关系入手,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手法。

从物与情的关系入手,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趣)、象征等手法。

为达到委婉抒情的目的,除以上一些手法外,还有借古讽(伤)今、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

如果感情比较强烈,抒发地比较直接,那么就是直抒胸臆的手法。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了解一些手法的运用: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抒发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或是表达一种闲适安逸的心境。但诗人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于对傍晚乡村景色的描写,从整体层面来说,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物来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借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表达自己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追求,并以此告诫自己的儿辈,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通过元宵夜赏灯的香艳女子和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的对比,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反衬。

在整体层面分析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诗人的表达目的,看看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直抒胸臆,还是借助于一些景、物或是叙事等其他手段来实现的。

二、局部层面的表达技巧

局部层面是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的。为了实现最终的表达目的,诗人需要通过一些方法途径,如可以借助写景、状(咏)物、叙事等手段,把景、物等具体内容写好,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抒情类诗歌中大部分情感的抒发都是委婉含蓄的,如通过水流花谢的景象来表达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哀叹;通过对古道、西风、柳树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离别时的不舍;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来寄寓归隐之情。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追求时,诗人往往会借助于一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来实现,如梅兰竹菊等。有些诗歌的主旨还可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如柳宗元的《江雪》,就是通过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来表现诗人遗世独立的清高品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通过“那人”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为写景状物等内容服务的表达技巧,我称之为局部层面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这些:

比喻、比拟、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白描和工笔;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

移步换景、由高到低、由近及远、视觉与听觉结合等。

还是以上面三首诗歌为例,从局部层面了解一些手法运用:

雷震的《村晚》从写景层面来看,一、二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色彩和谐、清新幽雅,描绘了一幅宁静、温馨的乡村晚景图,其中“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而三四两句应该是诗歌的关键句,暮归的老牛,牛背上卧着的信口吹笛的牧童,使画面充满了无限生机,整幅画面,人与大自然显得那样和谐,牧童的笛声不但没有破坏诗歌的基调,反而更增添了一种恬静悠远的意境,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

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在具体写海棠花时,诗人用的是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将海棠与桃花、李花进行对比,说它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衬托出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净的品质;同时赋予海棠以人的特点,因而又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用一群盛装艳服的赏灯女子来反衬“那人”的形象,这里的“蛾儿雪柳黄金缕”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而在表现元宵佳节的热闹时,诗人又进行了极力的渲染,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当晚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的景象。

在局部层面分析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景、物等具体的内容,看看作者在写景、状物或叙事时都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主要手法和次要手法

我们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赏析一首诗歌,应该落实到该诗歌重点运用的表现手法,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把一些次要的手法当做主要手法进行分析。诗歌的阅读需要把握住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整体层面中诗人为实现最终表达目的而采用的手法一定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而在局部层面中,就某一具体内容赏析而言,我们也要学会抓住该内容所运用的重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2013年浙江绍兴市联考试卷古诗鉴赏题要求对两首“宫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宫 怨

(唐)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宫 怨

(唐)司马札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两首诗都是表达“宫女愁怨”的主题,那么两位诗人分别是如何来表现的呢?两首诗的一二两句都有皇宫的景色描写,所以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前一首是乐景衬哀情,后一首从“啼”和“愁”可以看出是哀景衬哀情。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的回答经不起推敲。从整体层面而言,诗人是要表现“宫女愁怨”但在一二两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并不能看出这一点。

前一首诗一二两句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好,写出了昭阳宫殿里彻夜笙歌的热闹情景。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后两句突然转入另一种情景,另一种氛围,这里没有花香,也没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失宠的宫女形象马上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免为她心酸落泪。分析至此我们明白了,写承恩不是诗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通过前后这样鲜明的对比,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所以,对比才是该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后一首诗要怎么才能看出“宫怨”的主题呢?第一句无疑看不出来,第二句有“满宫愁”,但只是写出了宫女面对美好春色的一种即时的“愁”绪,还没有上升到“怨”这个主题,当阅读到第三句的“花落”时,我们不禁会发出感叹:这些“落花”不就是那些容颜凋谢的宫女吗?“无人见”写出了这些宫女被幽禁、冷落之苦,而最后一句,落花“空逐春泉”正表达了宫女们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可见,诗人是用极富象征意味的景物暗写宫女的命运,含蓄蕴藉,意境深婉。

从局部的层面而言,前一首诗从“昭阳”、“长门”二词可以看出用典的手法,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第三句“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而后一首的落花“空逐春泉出御沟”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但在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时,应该先从最重要的层面入手,结合诗人表现的“宫怨”这个主题,指出对比和象征这两种主要表现手法,然后再来说用典、夸张、拟人等局部层面的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是有其内在层次的,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鉴赏古诗时,要兼顾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只有这样,我们的赏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上一篇:品析《十八岁和其他》的人生感悟 下一篇:内隐知识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