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养生(下)

时间:2022-04-23 11:58:50

孔子与养生(下)

上篇简要介绍了孔子的养生观,本篇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孔子身体力行的养生方法。

子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战?不图为乐至于斯也。

孔子创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学派“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先决条件。孔子精通音乐,他做过吹鼓手,几乎精通当时的所有乐器,擅长吟诵、唱歌,而且善于欣赏、评价音乐。在孔子看来,“礼”、“乐”不可分,“乐”是人们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的素质修养。好的音乐能激励高尚的情趣,使人心悦神和,有利心身。

《论语》中不乏关于孔子从事音乐活动的记载。孔子曾学琴于师襄(东周王室乐师),达到了“诗三百篇,皆能弦歌之”。孔子游历到周天子都城,“访乐于苌弘”,困于陈蔡而“七日弦歌不绝”,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孔子对音乐情有独钟。

孔子评价音乐与他的崇尚“中和”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他提倡欢快积极向上的乐曲,否定了那些格调低下的“靡靡之音”,称之为“亡国之音”。《论语・八佾》中孔子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孔子的音乐欣赏原则与现代科学对音乐养生的研究不谋而合。音乐的曲调、节奏和旋律会对人的生理、心理活动产生明显影响,能够缓解躯体的应激状态,解除心理扭曲与紧张,提高自我恢复的几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中表现了孔子的体育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孔子精通射箭。“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表述了射箭应以精准为要,而不管能否穿透皮靶(古代箭靶用坚实的皮革制作),这是因为射箭人的体力是有区别的。这种体育评判标准对我国传统武术(内家拳)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也许是孔子动静结合的体育观的最好写照。违反了这一原则,“荡而无度,将以自败”。后世的儒医重视五劳所伤,所谓“久行伤筋,久立伤骨……”

子曰: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杀之。

《韩语外传》中曾引用了孔子的观点,“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杀之……”孔子提倡君子当“居无求安”(意为不刻意追求安逸奢华)。

孔子重视居处环境。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又曰:“与菩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因此,孟母教子不惜伤财而数移其家,以择善邻,其用意深远矣。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多食。食不语。

“太古之民,秀长以寿,食也。”正如唐代医圣孙思邈所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周礼》对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大总结。孔子深谙六经,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也有所继承与发展。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朱熹注云:“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即食品加工制作要精细,以利于消化和吸收,若粗制滥造,会损害健康。孔子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布衣粗粮)者,未足与议也。”这是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念中不尚奢华,应“乐其食”,进食时保持愉悦乐观的心情。孔子重视营养平衡,“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作为副食的肉类,不应超过主食。

对于饮食卫生,孔子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子曰:“不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是说不吃过熟或不熟即烹调不佳的食物,食物不该吃的不吃(未长成的鱼、虾及蔬菜过了时令等),烹饪时要注意刀工技法。孔子还“不得其酱,不食”。是说在烹饪时要加入必要的酱、醋等调料,否则不仅难吃而且对人体不利(例如,土豆中加入适量的醋不仅味道鲜美,还可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

孔子强调食具卫生,“涤杯而食,洗爵而饮”。他主张食物必须新鲜,“食殪而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要求“食不语”。因为吃饭时讲话会影响咀嚼,不利于消化吸收。他还要求“不多食”,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美国科学家通过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轻微饥饿有助于防治一些常见病,从而延长寿命。

药食同源的理论孔子也深谙其道。“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孔子对“姜”情有独钟。《论语乡党》中明言“不撤姜食。”朱熹注:“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近代研究发现,生姜中含有化学结构和阿司匹林相近的物质。我们从流传至今的孔府菜谱中可看到许多诸如“炸藿香”、“烩百合”、“诗礼银杏”、“黑芝麻饼”、“山楂饼”、“山药粥”、“大枣粥”、“生姜粥”等简单易行的药膳品种。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他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仍与他的哲学思想一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后人借鉴参考。(全文完)

上一篇:就医指南之十五 下一篇:感受异国风情